登录

《答吴峻伯 其三》明王世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王世贞

《答吴峻伯 其三》原文

峰回天目柱天南,千尺飞流百尺潭。

奉使相如曾不到,却教秋兴属卢楠。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诗题是“答吴峻伯”,可知吴峻伯与王世贞有唱答的诗。此诗一开头就突出了吴峻伯的诗才高峻。天目山有石柱峰,高插霄汉,势如屏障。峰回路转,石柱峰也象在旋转起伏,天南地北尽在眼底。山势雄伟,不言而自在胸襟开阔,此是写景。山势如此,瀑布亦然。它从千尺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注进百尺深的潭中,气势之磅礴,境界之壮阔,可想而知。“飞流”和“潭”上用“千尺”和“百尺”加以修饰,显然是为了夸饰。这不仅是为了起兴,或所谓比兴。就字面看,也是因为作者与吴峻伯都是明代著名诗人,各人有各人的擅长领域。王世贞擅长七言古诗,他自称“少工乐府”,而吴峻伯则以五言古诗独步天下。这样写来,不仅切合各自的特长,也显得更饶风韵。

第二联进一步写瀑布的雄伟气象。奉使时大臣们乘坐的车马都达不到飞瀑之旁,而秋天的瀑布景色却使诗人联想起在皖江一带兴叹不已的卢楠(字幼耕)的诗(“无边秋色老征衣”之类)。他惊叹它令人肃然起敬的兴衰荣枯。这里的“使”不一定指奉使,“卢楠”也不一定是奉使到皖江一带而被感慨系之的人。“秋兴”照应题目中的“秋”,“属”字亦可释为“赋”,把瀑布之秋景描摹得如此淋漓尽致。

此诗前二联写景雄伟,故第三联便以诗人感情之深沉跌宕见长。首句用典,使瀑布具有了某种象征意味,它不再是自然界的山水,而是社会人生的缩影。这样写来更富于诗意和哲理。

这首诗的意境是雄中见秀,也就是在奔放中显出优美。从瀑布的雄伟气势中想象到诗人对吴峻伯的酬答之情。他赞美了吴峻伯的诗才出众和诗中寄寓的人生哲理。瀑布的飞流直下正是诗人奔腾不息的诗思的写照。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