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世贞
斗酒相过蓟苑东,高台雪后问来鸿。
苍茫客思看人尽,辽落书题握手同。
不独声名多抱恨,即论刀笔几称雄。
春几易水登车日,谁为悲歌起大风。
寒夜同顺甫过子与适于鳞书到
明 王世贞
斗酒相过蓟苑东,高台雪后问来鸿。
苍茫客思看人尽,辽落书题握手同。
不独声名多抱恨,即论刀笔几称雄。
春几易水登车日,谁为悲歌起大风。
原诗表现了明代诗坛上的三位著名诗人冬夜相聚、诗酒往来的情景,同时借景物和抒情的诗语寄寓了三人彼此敬重和共济难艰的情谊,可称是一曲京城诗坛友谊的颂歌。不过我们这里欣赏此诗时,或许注意到一点更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它的边塞气氛。初看这首诗时,就会立刻感觉到这是一首富有边塞气氛的诗作。然而人们心目中的边塞常常带有沙场征战之类的意象,和长城关隘、风雪征途联系在一起。那么此诗中哪些诗句符合边塞气氛呢?读者大概能够随口答出:“蓟苑东、高台、雪后、客思、辽落、易水”等词语。这些词语所构成的画面,确实带有边塞的典型景物和特征。
“蓟苑东”点明聚会的地方。在明代京城中,这地方正是文人雅士宴游交游的场所。东苑之畔,酒肆林立,是当时文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斗酒相过”,点出了诗中的雅兴。而且诗人和朋友在这种场合自然要唱和诗酒,这就很自然地领出“高台”一句。“高台”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习用词,往往和“独酌”、“寄意”、“怀古”等情结联系在一起。登台四顾,“问来鸿”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来诗人想在来鸿之际寄托幽思,不料却把幽思苍茫、辽远的境界表达出来了。“客思看人尽”这一句概括了游子漂泊的悲辛,也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味。“辽落”原指辽远,此亦可理解为落寞的意思。一次燕北蓟郊斗酒同观来鸿,乃正宜托寄书信漂泊之情。“握手同”见得双句之间应作停顿理解,“握了握手”。既是感慨朋友的出处而有所共慨。有时一疏忽间句读的断章会使诗的理解上产生困惑然而停顿的结构同样取决于领字着力点的重要含义,接着便是最后两句。为了描写更复杂浓重的情思而运用的两句与原诗句字面迥然不同了:“春几易水登车日”。既“易水”而言其流亦迅疾奔流而进之不穷则人难留世运变也甚迅。《离骚》中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惟春矣其望女”,寥寥十几个字横竖着比喻初遇伤我再见惨别的长途易水上颠簸且出行书简横飞的不可计量也就是说这一次《报抚按公稿》不曾写作借一步坐上来任长途先是的雪后方才发现上述付外踪典来了它是同样形成不胜翘企企望归来之情的。
这样“谁为悲歌起大风”就并非空洞的感叹了。“悲歌”见得苍凉慷慨,“起大风”又未尝不是“易水歌”的引申意义。这首诗中的边塞气氛决不是一般化地以长城关隘、戍卒报警等等狭隘观念来理解。在作者心目中他与友人友谊上的同济艰难可共其哀乐便是最有现实意义的边塞要务。同时这里还必须看到这首诗是咏史抒怀和人生感慨相融会的一篇作品。全诗笼罩着悲凉慷慨的意蕴和苍茫辽远的情调,正是王世贞诗歌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七律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首先是善于用典和对仗工整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加强诗句的含蓄和表达的容量。王世贞作诗好用事,或有用事成癖之嫌。他的诗中也并非皆当用事者然有时也自有警策之处,本篇即是例证之一。“春几易水登车日”一句便是运用《战国策》燕太子丹送荆柯刺秦公至易水之典。“谁为悲歌起大风”则出自《史记》中《刺客列传》中高渐离击筑而荆柯和歌之典故这两句都写得苍凉激越,寄寓了盛明士人普遍的悲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