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 其二》明王世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王世贞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 其二》原文

未央玺书东南驰,天下万手皆齐眉。

不将两字詈文仲,直向千秋歌子皮。

乃知金陵朘元气,祇为冻水标明医。

圣王威庆与天合,焉用区区梦卜为。

一蛇上天一蛇蛰,即死不爱春雷知。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起笔突兀,不叙具体事情,而是以一个概括性的“书”字代之。意在表明此事的急迫性、紧迫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惜奔走相告。接下来,诗人又以“东南驰”三字表明:不只是京师,而且天下东南地区也同时发生一件大事。而这又是关系到“天下万手”的行动,那么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便可想而知了。“皆齐眉”的“皆”字,更从侧面表现了此事的重大意义。“不将两字詈文仲,直向千秋歌子皮”,这是前四句的诗意小结。这里,“不将”与“直向”两个短语,形成两个层次的转折关系。由“齐眉”而“詈”,由詈而歌,表明此事的重大意义逐渐显露出来。这一转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敏锐和深刻。“文仲”,指孔子弟子曾参。他以孝著称,后人因称他为“曾参”。而“子皮”则指春秋时鲁国人公孙侨。他虽贵为正卿,却礼贤下士,尊敬贤人。《左传》载有他聘请一位贤人至家,“三朝同位”的故事。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只用两个字嘲笑曾参(或指斥公孙侨),应该一直向千秋万代歌颂他们那样的人。“千秋歌子皮”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公孙侨的崇敬之情,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推重的某些人的歌颂。从这诗句可以看出,当时有一定地位的一代名士,确有像公孙侨那样重视贤人、礼贤下士的风气。“乃知金陵朘元气,祇为冻水标明医。”金陵即南京。这里说南京保存着元气,只是因为有孙传庭那样一个贤明的将领。“冻水标明医”的“医”字,是指孙传庭治兵有方。这句诗的意思是:看来正是孙传庭在金陵标明医(即示范)啊!一个“标”字,既可看出诗人的赞赏之意,又可看出孙传庭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圣王威庆与天合”,意思是:圣明的帝王是受到天帝的保佑的,他必将给天下带来胜利的喜庆。“焉用区区梦卜为”,一个“焉用”表现了诗人的决断语气:圣明威权的树立是不需要占卜的梦境来决定的!这结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明确态度。

这首诗写得深沉有力,起承转合十分自然。尤其是最后两句“圣王威庆与天合,焉用区区梦卜为”,语意苍劲有力,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翻译:诏书急驰东南各地去调兵遣将,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不会用两个字去嘲笑曾参,而应该向千秋万代歌颂公孙侨那样的贤人。知道金陵地区的气运未尽是由于有了孙传庭这样的将领,像冻水一样明示我们要训练出这样的将领来治理天下。神圣的君王的权力和威信是与天相连结的,巩固和加强它自然可以取得胜利。根本不用做那种企求神仙降福的梦卜!最后两句是对一切会如此顺利作出总结和答复的豪言壮语。前两句为平叙铺垫,“金陵”一句则犹如一记重锤砸在读者心上。只有实际的斗争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有了孙传庭这样治兵有方的将领就具有金陵出人才那样具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气运,“即死不爱春雷知”。意即(这样一鸣惊人的人才)即使死了也不会埋没。(有人)预言他将如巨雷般的突然涌现——就是说他是非出来不可的了!两句借用前面最后一联之势激荡全篇。含蕴不尽的同时又大刀阔斧地直下收煞。“圣王威庆与天合”,掷地有声,足以振奋人心!

这首诗表现了王世贞对时局的看法和决心,他坚信明王朝的未来是光明的,并且坚信自己和同代人将会为明王朝做出贡献。这种信念是和他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相联系的。他认为人性是向善的,人们总是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明王朝虽然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它拥有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只要出现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来治理它,它就会获得胜利。同时他也认为神明会保佑正义的一方,帮助王朝走向胜利。因此他对于自己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