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纪昀
冯夷排浪东南流,偃蹇不受神禹囚。
雷车百万坼北走,平吞气欲无徐州。
千里一泻只瞬息,盘涡十丈谁敢投。
颠风横簸浪三尺,篙师欲渡时还休。
清河渡口势颇敛,往来南北通咽喉。
我来又值十月后,清霜已降洪涛收。
官舫推篷望两岸,寒波犹拍长天浮。
微风才觉掠旗脚,高浪已骇冲船头。
龙骧万斛如一叶,欹侧掀舞不自由。
众手捩舵呼邪许,樯乌一转回万牛。
屈伸臂顷已十里,瞥然何止鹰离韝。
桃花想见三月涨,澒洞万顷风烟浮。
回帆脱手傥一失,咫尺便入鲛宫游。
区区忠信宁敢仗,所凭王命轻阳侯。
回头却顾真险绝,微茫淮济非其俦。
九折东泻自太古,荡潏为患从商周。
汉唐而下日聚讼,捍御至竟无良筹。
书生每喜谈水利,尸祝欲代庖人谋。
世间万事须阅历,百不一效空贻羞。
我今鼓枻既得涉,且呼舟子趋邗沟。
挑镫夜读河渠志,咄哉纸上谈戈矛。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所做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纪昀的《十一月初一日渡黄河》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渡口渡河的场景,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想。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其气势磅礴、惊涛骇浪著称,因此诗人在面对黄河时,心中自然生发出对自然和人生的诸多感想。
首联描绘了黄河渡口滔滔江水的壮观景象,气势恢宏。“冯夷排浪东南流,偃蹇不受神禹囚”,其中冯夷是黄河的传说的河伯,这里的形象是在排浪,一动一动的江水使得黄河象巨神一般轰轰滚滚前进;“偃蹇不受神禹囚”象征了大自然的无情的汹涌与怒潮的力量是无人可制的,伟人的企图只会劳而无功。但是第二联诗人的情感陡转:“雷车百万坼北走,平吞气欲无徐州”,将无可抗拒的力量染上了某种意味深长的悲剧色彩。雷车在坼北走,用形象写出天威的惨厉(且北字亦可表明一切北方的力量对它的压迫和阻止)。“平吞气欲无徐州”则更进一层,以气吞山河的巨浪几乎要吞没徐州这一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黄河的威势。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黄河的描绘上,他笔锋一转,写出了渡河的惊险情景:“千里一泻只瞬息,盘涡十丈谁敢投。”黄河渡口的险恶是众所周知的,诗人却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瞬息千里的瀑布奔流和盘涡浊流之间谁敢投船。这之中蕴含着诗人对险恶江湖的深深忧虑。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开始抒发感想。“篙师欲渡时还休。颠风横簸浪三尺,篙师欲渡时还休”等句写出了诗人对风浪的主张:在黄河上航行本来就有风险,但面对狂风巨浪时,船夫们却不敢冒险尝试。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勇敢应对艰险生活的敬佩和对避难就易生活态度的反思。“欹侧掀舞不自由”,众手捩舵呼邪许的紧张氛围将这场灾难气氛渲染到极致,十分引人深思。“撑云柳手欹桑丝曳,鸣榔女口伢波尾”,在水患险恶和人事安全之间,诗人选择听从王命的指挥。这里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抉择时的理性态度。
在尾联中,诗人回顾黄河渡口险恶景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黄河水利问题的深深忧虑。“回帆脱手傥一失,咫尺便入鲛宫游。区区忠信宁敢仗,所凭王命轻阳侯。奈何写下江山局这般斩钉截铁斩钢切铁!”只有才不糊涂的话道出的背后的紧张场景难以臆想啊!这是一个王命为大、“理所应然”之类的坚甲长矛外壳粉碎的事端的风雨局──马足轻红的职场是非里淹埋着的深渊危局──咫尺之间坠入狼狈深渊惨案。“世间万事须阅历”,短短的十数句诗中包含着对生活的深邃洞见。在描写完一系列的场景之后诗人选择了主动放弃:经历过这样的考验后该是多么让人神清气爽啊!而剩下的船夫们是否该找个地方去读书休息呢?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诗人在主动结束事件叙述的同时也巧妙地结束了他自身的感慨!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人物的描写。“篙师欲渡时还休”中描述的船夫们在面临风险时的犹豫不决,“撑云柳手欹桑丝曳”中描绘的船夫们紧张工作时的生动场景,“龙骧万斛如一叶”中刻画出的船夫们的大无畏精神等都十分生动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十一月初一日渡黄河》这首诗以黄河渡口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船夫们遭遇险恶遭遇的描述和对生活深刻的洞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既有细节的描写又有宏观的描绘,使得诗歌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同时诗人在其中表现出的智慧、理性和对生活的洞见,也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充满深度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