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聂夷中
燕台累黄金,上欲招儒雅。
贵得贤士来,更下于隗者。
自然乐毅徒,趋风走天下。
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燕台二首》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热切渴望和敬仰。在他的笔下,他以黄金为引,描述了招揽贤士的重要性,并以乐毅为例,赞扬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首诗在现代文的赏析中,我会按照时间顺序逐一进行解析。
首先,“燕台累黄金,上欲招儒雅”,聂夷中以黄金引出了国家求贤若渴的场面。这是一种生动且具象的表达,一方面,表现出国家的真诚,希望借助黄金之力来换取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叙述埋下了伏笔。“贵得贤士来,更下于隗者”,这里借用刘备三顾诸葛庐的典故,强调得到贤士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的瑰宝,有了他们的加入,国家才会更加兴旺。
接着,“自然乐毅徒,趋风走天下”,乐毅的故事被用来形象地描绘那些追随真理,愿意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他们就像风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可以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地方。这是对人才的赞美,也是对他们的期望。
“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这两句表达了聂夷中对人才的另一个期待,那就是他们不需要被强制吸引,他们应该主动寻找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地方。这是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对他们独立精神的赞赏。
然后,“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聂夷中借此表达了对人才的敬仰和期待。无论燕台是否存在,只要有贤士愿意为国家效力,那么这个平台就是公平的。这是一种对人才的呼唤,也是一种对人才的信任。
最后,“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这里的对比令人深思。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望与现实中人才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对过去的哀叹,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聂夷中的《燕台二首》充满了对人才的期待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在他的诗歌中,人才就像凤书中的风一样自由奔放,也能如栖身林野中的豪杰一般真正成就大事。他所做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达或一种道德的倡议,更是用人观和人本主义理念的抒发与践行。这一点无疑是我们应该铭记和学习的地方。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对人本主义理念的重视和倡导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