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戎昱
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
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题宋玉亭
唐 戎昱
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 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曾经为楚襄王谏言,颇受襄王器重。然而他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常登临远望,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宋玉死后,人们在其故址上建了一座亭子。唐代诗人戎昱路过此地时,深为宋玉的遭遇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宋玉亭前悲暮秋”,在秋日的余寒中,惋惜感叹宋玉生前遭受冤屈。“暮秋”时令词语,“悲”给人以肃杀的阴沉感。面对初收的“秋雨”,而有所触动的不仅有池中之柳和近旁松竹之类“柔木”,亦必然包含那一怀忧郁、多愁的人。“人语多别离”,在这场别离之后,客行他乡的人大多不见了,正是日暮秋风中的宋玉亭更显得孤寂、凄清,只剩下缕缕“带愁”松风和萧萧摇瑟的竹韵。这里词笔摇曳多致,既借声韵营造了凄凉意境,又暗暗点明了题目,可谓妙笔。
本诗仅用两句话,写出了时间的变迁与空间的变化,而这一份浓重的感情依然保持着一气轻出的和谐气氛,情绪流动与语句起伏恰如两厢吻韵。无论状景还是情感,都非常简洁,可说是情韵独绝。当此送别之际,“应是此亭分散入人皆如是”。景色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对于命途各异的人们来说,它似乎又寓含着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现代文译文:
在宋玉的亭子前面,我感叹着晚秋的到来。在阳台的路上,刚刚停止了雨水。应该是这里的人太多而产生了分别,周围的松树和竹林在萧瑟的秋风中也都带着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