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贯休
流浪兵荒苦,相思岁月阑。
理惟通至道,人或谓无端。
烧猛湖烟赤,窗空雪月寒。
知音不可见,始为一吟看。
在现代语言中,我们描述《鄂渚逢杨赞禹》这样的诗歌:流浪的人啊,兵荒马乱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无尽的苦难,如同寻找旧时爱人一般漫长岁月留下的深深相思之情。人们的判断总是在真实真理与简单定性之间游走,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才能真正通达至道。湖边的火光如红烟般炽热,窗外的雪月却显得分外寒冷。知音难觅,此刻我为你吟诗一首,只为了表达我对你的思念。
贯休的诗作描绘了一个流浪者在战乱年代的苦难与思念,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在贯休的诗中,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烘托出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他强调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才能通达至道,这也是贯休一贯的思想表达。
至于诗中的“理惟通至道,人或谓无端”,这句诗中包含了诗人对于真理的理解与探索。诗人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才能通达真理,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常常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导致对于真理的追求变得无头无绪。这是一种深度的反思和哲学思考,也是贯休诗歌中的一种常见主题。
此外,“知音不可见,始为一吟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和期待。在战乱年代,诗人渴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与他一同分享生活的苦难与欢乐。因此,诗人开始为他吟诗一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共鸣和理解。这种情感表达也是贯休诗歌中的一种常见主题。
总的来说,《鄂渚逢杨赞禹》这首诗表达了流浪者在战乱年代的苦难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真理的探索和渴望知音的情感。这些主题贯穿贯休的诗歌创作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哲理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