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贯休
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曹溪老兄一与语,
金玉声利,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骊珠兮固难价其价,
灵芝兮何以根其根。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
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一敲粉碎狂性歇。
庭松无韵冷撼骨,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
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薝卜枝枯醴泉竭。
水檀香火遗影在,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
今日不能堕双血。
唐代诗人贯休笔下的《经旷禅师院》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作,贯休对禅师的崇敬之情,对佛理的感悟之深,皆寓于诗中。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这首诗的美与力量。
诗中的旷禅师,是楞伽山中的一位高僧,他的气质古淡如僧麒麟,令人敬仰。当诗人拜访曹溪老兄时,老兄与他的交谈,如金玉声利,被诗人形容为“泥弃唾委”。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
旷禅师的形象在诗中描绘得如顽云兀兀,深邃而神秘。他如骊珠般珍贵的智慧,灵芝般深厚的修行,都难以用价值来衡量。诗人用“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来形容他的外貌与修行,突出他与世俗生活的截然不同。
回溯十五六年前,诗人初拜禅师时,正值寒冷的时节,但禅师的智慧却像破晓的月,一敲便能将他的狂性彻底歇下。这时期的庭松和窗户上的响动都充满寒意,在诗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来,诗人浪迹吴越,再次来到禅师院时,旷禅师已经如同蝉蜕一般,无影无踪。此时院中的薝卜已经枯竭,醴泉也已断流。但水檀香火的余韵仍在,松枝上的甘露依旧晶莹剔透。这些细节描绘了禅师院的静谧与禅意。
诗人在结尾处赞扬旷禅师是真正的隐者,今日虽然不能堕入双血,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这不仅是对旷禅师的赞美,也是对所有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纷扰的人的鼓励与启示。
总的来说,贯休的《经旷禅师院》是一首充满敬仰与感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旷禅师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禅师的崇敬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才能成为如旷禅师一般的隐者,无欲无求,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