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贯休
一别旌旗已一年,二林真子劝安禅。
常思双戟华堂里,还似孤峰峭壁前。
步出林泉多吉梦,帆侵分野入祥烟。
自怜酷似随阳雁,霜打风飘到日边。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上卢使君,即卢弘宣,曾为江西上高尉,贯休诗中的上卢使君是其时官名。此诗第一联“一别旌旗已一年”,诗人用白描手法叙述自己与卢弘宣一别就是一年,其中暗含着对故友的思念。第二联“二林真子劝安禅”,卢弘宣号“二林真子”,多年奔走在旌旗麾扬之地。“真”从王羲之《周顗传》中得来,是一种给人的征象;唐舒元褒集此诗后又添了几句(敦煌写卷卢某赞里和瞿溪防御一山真赞中都有“真”字),可以作证。二林指双林(今浙江海宁双林镇),相传是傅大士得道处。“真子”是对他的尊称。贯休以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的口吻,赞扬他由“动”入“静”,以“安禅”养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赞佩之情。
第三联“常思双戟华堂里,还似孤峰峭壁前”,写出了贯休对故友在双戟华堂里安禅时的怀念,同时也表明了贯休对故友的劝勉之意:即使在安禅之时,也还是像在孤峰峭壁前那样警觉、那样勇猛精进。这一联承上启下,将贯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后,又将笔锋一转,转入故友卢弘宣在禅定中表现出的另一面。
第四联“步出林泉多吉梦,帆侵云野入祥烟”,上句写卢弘宣从禅定中步出林泉,又从林泉中得了一个吉祥的梦境;下句写他的船帆在云雾弥漫的野外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瑞霭之中。这是赞美卢弘宣功德无量,必将得到佛祖的护佑。这一联中的“多吉梦”、“入祥烟”都与佛教思想有关,表现出贯休以佛教思想为纲维赞美故友的态度。末联诗人寄兴深微而委婉地作结:“自怜酷似随阳雁,霜打风飘到日边。”从字面理解:即诗人自愧如同那只时时提防被秋霜冬风所杀的大雁一样风餐露宿来到自己面前;更深一层的寄意也许是慨叹当时官场倾轧无常:随阳雁尚能鼓足勇气与严寒抗争奋飞到目的地,而我——诗人则面临凄凉寒冷的江景——雁虽尽力振翅却始终难以抵达理想的彼岸。“日边”因道出所思之地的同时又暗喻一种去朝廷最近的位置和位置最高的人。最后诗人暗自笑慰自己不如自己赴汤蹈火的故友,因与这肃杀之境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安全地抵达那里(也许是安全地抵达那个使自己生存的社会或宫廷)为最好不过了。
综观全诗,诗人在篇中层叠曲折地寄托了严冬未尽,大地依旧萧索、悲凉的意绪。虽然表达委婉、隐约却不难感受到贯休用他那超逸旷达的诗歌风格抗寒斗霜给读者带来的一丝丝美感及温意;这与顿感秋风却又苦寒不堪又多了几分不幸掺杂的纷纷悲哀思绪的表情不相矛盾且含有怡人的香脾。《元诗体要》称赞这首五言律诗作有六重好处:(1)折骨倾肠总文章。(通过各侧面着笔描写出卒章显志)(2)叠起层波仔细望。(诗歌叠章叠句曲折回环)(3)中间入古之佳句(4)辞语直质易懂(5)含蓄深蕴耐人寻味。(6)辞锋如鸣佩玉朗润如笑不足惜、奔流直下毫无阻遏之力 。这种周遍美就是该诗意境周遍美及音节美之艺术效果所在!这首五律确实符合明代人所称赞的五言律诗楷模的评价。全诗清空雅洁如秀语神骏!且多有应用同义叠词得当而毫无滞涩之处得趣亦甚的笔法值得当今初学者揣摩和借鉴。
译文:自从和你分手后,故人的旌旗随时间的消磨早已经一年多。树林间的两个孤独的孩子现在已经真正喜欢向佛家论说了。“静”、“动”相对却又自然和谐的展示了流转时空在司空见惯下的美丽品格或许就是这个将军希望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