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读离骚经》唐贯休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贯休

《读离骚经》原文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屈原的《离骚》经贯休解读,便成为了湘江畔的一曲哀歌。贯休将湘江、兰、芷、波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诗中,表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和同情。

诗的前两句“湘江滨,湘江滨”,首先勾勒出湘江畔的环境,引发对屈原生活背景的联想。接下来的两句“兰红芷白波如银”,形象地描绘出湘江的清澈和美丽,更加凸显出屈原在政治斗争中落寞与孤苦的境遇。此处借用《离骚》中“采芰制荷”的典故,描述了屈原曾经在湘江畔采集莲花的情景,寄托了对他的哀思。

诗中的“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用典表达了对屈原被谗言陷害的哀怨和同情。贯休将屈原比作云中君和湘君,既表达了对屈原逝世的悲痛,也暗喻了诗人对政治黑暗、贤能被害的愤慨。

“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这两句借用传说中鱼食尸骨之说,揭示了屈原身世与其影响的结果,凸显了他伟大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影响力。而诗人进一步发出慨叹,“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以赞赏的口吻赞扬了屈原不屈的精神品质,凸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

最后,“千年波底色如玉,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诗人以湘江底沉积的千年之玉来比喻屈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而“谁能入水少取得”则是对屈原人生经历和品格的赞美,同时也是对现实中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愤慨。最后,“贡上国,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期望能有更多的人能继承屈原的精神传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整首诗用词优美,情感深沉,通过对屈原的赞美和同情,表达了诗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