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顾况
人境年虚掷,仙源日未斜。
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鸟去宁知路,云飞似忆家。
莫愁客鬓改,自有紫河车。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李道士
唐代 顾况
人境年虚掷,仙源日未斜。 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鸟去宁知路,云飞似忆家。 莫愁客鬓改,自有紫河车。
这首诗的题目中的“送”字,诗中也有“羡君乘竹杖”作为别情之寄托,表明此诗似是送别之作。李道士,道教女冠。其居所或称“桃花庵”。
首联直抒胸臆,感叹年岁蹉跎,有志难伸。“人境”指尘世。“仙源”即“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谓世人曾入其境,得逢神仙洞天福地之风尚所至,故往往以桃源为仙人仙境的象征。“人境年虚掷”,意是人居住在尘世凡俗的地方已有很多年了,然道士潇洒脱俗地在“仙源”中度日,“虚掷”即空耗地度过,“虚”字照应前句的“年”字。“仙源日未斜”,而居“仙源”道士的日子也还没到黄昏的时候。看似相矛盾,实际上作者在以浪漫的笔调讥讽尘世的追名逐利者。这是反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未斜”中暗含希望与安慰。首联因送人而动情自伤,希望与安慰融合而出。诗人看到人间白跑一场,徒然地消耗岁月;而李道士却在人间净土或桃花源般的仙境中度日如年。这样安慰与调侃二者合二为一,耐人寻味。这是当时一般人所未曾有过的襟怀,而作者竟能把它毫无掩饰地透露给李道士。从这“人”、“仙”之分中得到某种宽慰或减轻了些内心的苦恼(稍下一足或援手的请托也许有了点渺茫的希星)。相反使意思有所抵偿又加上实际的欺骗造成了相当的理解从而感怀更为牢苦艰难就采取漫不经心的开脱哄弄拉回来了注意在我用了当然豪辞神勇迁化还好过关乃要是过来又可以过去的态势了。
颔联是作者对李道士的赞叹。“羡君乘竹杖”,赞叹李道士有隐逸之志。“羡”字是羡慕的意思,表示作者的钦羡之情。“乘竹杖”用《述异记》中事:“费长房缩地法,杖一竹杖,能缩地行千里。”李道士故作超脱隐逸之举是表明遁迹人间遗世独立的情趣志向而向权贵投下卖交之计也在情理之中颔联巧妙地把时人对贫贱者的不理解一下子扫除净尽同时有替自己解脱的含义显然作浪漫故作惊人语吐快之意非常人可比之处)。“辞我隐桃花”,赞美李道士能够脱俗遁逸在桃花园中安居乐业而又坚决弃世轻俗与我依依相别就像一个游侠的故旧知交辞别离去一般爽快坦率非常人可及之语一泻而出当然要感人至深。“隐桃花”字面上说辞我而去到了有“桃花源”的地方并非实指实际上是用典故是借桃花源这个桃花坞来美化仙人所居之地也是表明自己的隐逸之情并自以为其乐无穷与权贵不沾污俗乃是明智之举大有隐逸之风。此联因羡生叹用豪迈不羁之语表现出作者不愿追逐流俗和蔑视世俗的不凡志趣乃将直露的真挚情感融化于一系列夸饰之辞之中以此深隐不露的来表示深刻道理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像海上神话一样巧妙和隽永出人意表在恰如其分之处增强了此诗的鲜明个性:清峻雅拔同时也展示着中国早期游侠意识的艺术风采构成了顾况许多独特的情趣和高卓的境界。
颈联即景生情寓言抒情。“鸟去宁知路”,世态炎凉惟有白云无意亦无心任凭飞鸟去留谁也不会有知己之感。“云飞似忆家”,写李道士离去后诗人心情不安只有那飘浮的白云还似有所留恋而引起诗人思念之情。这一联以虚写实言外有情寄托着诗人对李道士的无限情意和衷肠思恋而怅然若失的情态跃然纸上。“莫愁客鬓改”,李道士走了岁月依旧鬓发已改衰白而一切希望都成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