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令
待夫以死如知命,信己轻生可谓贞。
指尔为愚今尚众,莫言吾志不难行。
古祠漠漠无歌舞,供我高咏青莲篇。 大星未变回天泪,乔木思浇奠水烟。 高风耿耿争回转,绝艳从容忍怨天。 问谁衔哀真怆意,八百女鬼王曾贤。 这首《露筋贞女庙》把女子有志行义壮写。贤君死去时节后,“她”伴贞保节默“护”“千古寂”;诚无寂寞人之出稼显名盖绝死在为民妻齐服职存报本矣 ,到了其从草其繇不应仁,这样有志女子就比任何花木更加高洁。她自始至终无求于世,也终无怨声,诗人写祠漠无歌舞盛赞其高洁,并借青莲篇大发怀古之幽思。并联想到古人忠臣孝子对先人功业的祭祀活动。想象其因祠无祭祀而冷落,惟有祠外古木参天,青莲的倩影在祠前水烟中摇曳,高风耿耿的神韵真可千古回荡,而且诗中表达了贞女也有情爱,并非清心寡欲的无欲之人。诗人这样写也突破了前人咏此题之作专写女子守节不嫁的俗格。 起句中的“待夫以死”就是这句评语的注脚。“待夫以死”,并认定是贞顺之行,所以以“以命”“以命如知命”相对。“知命”与“轻生”又相对。“轻生”与“贞”又相对。“信己”两句再与“待夫以死”相相对。“指尔为愚”两句写众人的愚见:“尔”(指贞女)的行为世人不懂得,甚至讥笑人。但“尔”坚持自己的志向,终不为所动,终不负平生之志。 诗的末两句是说世人因“尔”之愚行而不敢轻举妄动,便无人再讥笑“尔”的志向了。诗人借众人对贞女的两种态度对比来歌颂女子的贞节贤良之行,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首诗与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安石写《读孟尝君传》欲释其“鸡鸣狗盗”的看法为:“我虽不杀孟尝君,孟尝君之取罪多矣”。与王令的诗相同的是都拓展了原作的内涵。孟尝君因一笑之失而逃秦亡失相位还有许多的不忠不义;但因其贤能又能屈能伸的处世之道又成就了他的战国名士的美名。王令诗中贞女既有孟尝君之贤能又能守节不嫁之贞节。因此诗人对贞女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样写也突破了前人咏此题之作专写女子守节不嫁的俗格。也反映了诗人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此诗通篇议论不用一个典故,却能于自然中见新意。这也是大家手笔。 至于此诗的用韵,平仄也合律,但由于是七言古诗可以通押,所以此诗用韵并不出律。另外这首诗对仗也很工整,可以看出两宋人的诗词的区别来:原来是比较重诗歌的讲求形式美演变成只讲求音韵之美了!但是总体看来原韵全失作者长期把他的诗歌禁锢起来可能在这首七言古诗中有与同时期其他的作品所不同的形式和神韵之作因而像这首还兼顾对仗等格律化的因素齐足并进可能也算是对原有格律的另类形式的新开拓吧! 译文如下: 古代祠庙默默无声无歌舞 ,供我吟咏那青莲的篇什表达钦慕之情 。 天帝泣挥回天泪珠未变 ,乔木参天思念到祠前的水烟 。 青莲高风经世长存难回转 ,绝艳芳姿从容不怨恨天公 。 试问今日到此凭吊者 ,谁能真正悲伤怅惘意怆神伤? 八百仙女中您是最贤能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