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令
拂拂春郊起绿烟,群农日日望岂年。
龙移海去遗天漏,蚓得泥深乐地穿。
忆酒有心吞俗价,伤春无语寄哀弦。
无田却作无忧者,嬴得岂凶一听天。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题是“和人久雨”,但诗的开头却从雨写起:“拂拂春郊起绿烟。”这如烟似雾的春雨,不仅给大地披上一层翠绿,也给诗人以美好的心情。他不写细雨洒在田野上,却偏偏写它拂过,笔姿多么灵动。接着诗人由物及人,日日望雨的群农,也沾润了满面雨水,心情不免高兴。“岂年”二字将他们的喜悦心情形象化了,它简直像农人的思绪“像微风般吹过平原”,只可“感知”,而不可触摸;好像春风那么飘忽,那么“随便”。语言这么体物特征,又反映了作者舒展流畅的文思。“龙移海去遗天漏”这个大气包罗天上人间,语意恢宏;一个“遗”字更是把雨季形容得充满情意。那么大地为何会这样多水呢?它正好与下一句“蚓得泥深乐地穿”互为补充。原来在连绵不断的春雨中,蚯蚓钻透厚泥,欢乐地爬行。这里动植物和人的心情都融汇到对这场春雨的盛情赞美中去了。前四句分写自己对春雨的喜爱和连雨的地区渴盼。第三联开始写“忆”和“伤”两种不同感情。“忆酒有心吞俗价”,俗物何足计较!然而却忆起了酒。酒能御寒,能解忧,这是他穷困中很少能得到的享受。所以当他忆及之时,竟至于想把它一口吞下,不惜降低身价。这当然是他的痴语,是困苦中自嘲的话。正因为如此,当他面对春色满园、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时,又感到无力享受。“伤春无语寄愁弦。”面对欣欣向荣的春景,想到自己的贫困处境,他欲哭无泪,欲说无语。这又怎能了却愁绪?唯有把满腹忧愁化成哀弦,让它们随风飘散。这一联对仗工整,语言细腻贴切。“无语”呼应“忆酒”,而又突出自己性格清高孤傲;“愁弦”点题中“和人久雨”。一个欲吞俗价之酒、无语而愁的穷苦诗人,就在读者面前。这种矛盾的心理,诗人是通过它周围的景物和自己悲苦的身世活画出来。“无田却作无忧者”,这是全诗的关键句。虽只一句,却熔景、情、理于其中。有田则可自给自足了;有田则忧虑多矣!作者尚无田产,又何谈“无忧”?这句看似达观,实则充满愤慨。“嬴得岂凶一听天”,又显得达观而强自宽解了。“岂凶”,即“何凶”,迷信的说法,指灾难。意思是:我怎能听任老天爷作主了呢?
诗人在这里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在连绵不断的春雨中,他无法排遣自己的愁思;在凄风苦雨中他又感到苍天的无情。诗人是在追求知识、追求光明,然而又是软弱无能的。在读到此首诗时,或许读者可以体会到他那份无奈和执着吧!总之,这首诗层次井然地叙述了连雨时世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寄意遥深地抒发了作者的忧愤情怀;风格流丽,反映出作者清丽闲淡的文风。这也是作者创作上由古文转入诗词并形成特点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