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张耒
人生孰非梦,梦里见庐山。
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
《梦觉之间:诗人对苏轼庐山诗的解构与超越》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对苏轼庐山诗的哲学回应。诗人以"梦"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三重境界:首句"人生孰非梦"直指存在本质,将整个人生置于梦境维度;次句"梦里见庐山"则将具体经验纳入梦境框架,形成"梦中梦"的嵌套结构;后两句"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则突然跃升至觉者境界,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完成对前两句的超越。
诗人在此展现了典型的宋诗理趣。他通过"梦"的意象,将苏轼原诗中的"神游"体验推向更彻底的哲学思考。诗中"元无梦"的表述暗合佛教"本来无一物"的般若思想,但又不离儒家"日用即道"的生活哲学。这种将禅理融入日常体验的写法,正是宋代文人诗的典型特征。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递进式结构:由泛论人生到具体梦境,再到超脱梦境,最后归于空无。这种层层剥笋的写法,使短短二十字包含完整的思维辩证过程。语言上,"孰非"与"何曾"的呼应,"梦"字的三次重复,都强化了诗歌的思辨色彩。
此诗的价值在于:它既是对苏轼庐山游的致敬,又以更彻底的哲学思考完成了对前作的超越。诗人将庐山之游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叩问,展现了宋代诗人特有的理性深度和超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