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程颢
衡茅岑寂掩柴关,庭下萧疏竹数竿。
狭地难容大池沼,浅盆聊作小波澜。
澄澄皓月供宵影,瑟瑟凉风助晓寒。
不校蹄涔与沧海,未知清兴有谁安。
《盆荷二首 其二》现代文译文:
茅屋静掩柴门边, 庭院疏落几竿竹。 狭小难掘大池塘, 浅盆权作微澜浮。 皎皎明月映夜影, 簌簌凉风添晨寒。 不计蹄印水与海, 此般清趣几人谙?
赏析:
这首七律展现了诗人作为理学家的生活意趣与哲学思考。诗人以简朴的茅屋庭院为背景,通过"盆荷"这一意象,构建了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
前两联写实景:柴门茅屋的幽静与庭竹的萧疏形成清寂氛围,"狭地难容"与"浅盆聊作"的对比,既写实境又暗含哲理。诗人不因环境局促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意趣。
后两联转入意境营造:明月将盆荷投影放大,凉风使微澜更显生动。尾联以"蹄涔"(马蹄印中的积水)与"沧海"的悬殊对比,凸显诗人"万物一体"的理学观照——大小皆可安顿心灵,关键在于能否体会其中"清兴"。
全诗体现了诗人"观物察己"的修养功夫,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见出天地至理,展现了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