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王冕好学》明宋濂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宋濂

《王冕好学》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王冕好学》现代文译文: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去田埂上放牛,他却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就能默默记诵。傍晚回家时,竟把牛给忘了。有时牛踩坏了庄稼,村民牵着牛来告状。父亲气得打他,可过后他又照样去偷听。母亲说:"孩子痴迷读书到这般地步,何不由着他去?"于是王冕离家寄居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光亮读书,琅琅书声直到天亮。庙里多是面目狰狞的泥塑神像,年幼的王冕却安之若素。安阳学者韩性听说后大为惊奇,收他为徒,后来王冕终成博学大儒。韩性去世后,弟子们侍奉王冕如同侍奉韩性。当时王冕父亲已过世,他就接母亲到越城奉养。后来母亲思念故乡,王冕买了白牛拉车送母回乡,自己穿着古式衣冠跟在车后。乡里孩童争相拦路取笑,王冕也只是笑笑。

赏析:

诗人以简练笔墨勾勒出元代画家王冕的求学传奇,展现了三个动人维度:

一、痴学如命的赤子之心 "忘其牛"的细节堪称神来之笔,将求知若渴的专注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父怒挞之"的暴力与"琅琅达旦"的勤勉之间,形成震撼人心的张力。更妙的是"坐佛膝读书"的意象,将求知的神圣感与孩童的天真感完美融合,连狰狞土偶都化作求知的见证者。

二、开明母亲的深远智慧 母亲"曷不听其所为"的叹息,在封建家长制背景下犹如惊雷。这句看似无奈的话语,实则包含着对子女性情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成为改变王冕命运的关键转折。

三、通儒之后的至孝本真 功成名就后的王冕"买白牛驾母车","被古冠服随车后"的举动,既是对少时"忘牛"的温情补偿,更展现了超越世俗眼光的赤子情怀。面对乡童讪笑时的淡然一笑,恰是通儒境界的最好注脚。

全文以"牛"为暗线,从失牛到白牛,从责打到笑对,完成了一个关于成长、求知与孝道的完美叙事循环。诗人用史家笔法写就的这则小品,至今仍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