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游称心寺》唐宋之问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原文

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

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

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

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

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

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

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

现代文赏析、翻译

《禅境与尘心的双重奏——诗人<游称心寺>中的精神突围》

这首五言排律展现了诗人从仕途转向禅修时复杂的心灵图景。诗人通过"三隐"与"四禅"的对举,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精神坐标——既向往隐逸生活,又追求禅定境界。这种双重追求贯穿全诗,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诗中时空意象极具层次感:"江鸣潮未落"与"林晓日初悬"构成晨昏交替的时空画卷,"宝叶交香雨"和"金沙吐细泉"则营造出佛国净土的圣洁氛围。诗人将这些自然意象禅意化,使山水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成为参悟佛理的媒介。

"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二句尤为精妙,以"马"喻仕途牵绊,"杯渡"典故意象则暗示皈依佛门。这种矛盾心态通过"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得到进一步深化——诗人既超脱了世俗忧虑,又在观察自然中获得启示。

结尾四句直指禅宗要义。"理契都无象"呼应般若空观,"心冥不寄筌"化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最终在"安期生"的神仙意象中达成天地同寿的永恒境界。这种由物象到心象的升华过程,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该诗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了士大夫的精神困境与解脱之道。在格律严整的形式中,诗人将禅理思考与山水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具佛学深度又不失诗性魅力的艺术境界,为盛唐山水诗向哲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