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富平少候》唐李商隐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商隐

《富平少候》原文

七国三边未到忧, 十三身袭富平候。

不收金弹抛林外, 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 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 新得佳人字莫愁。

现代文赏析、翻译

富平少候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

不收金弹林外去,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诗人在长安生活的年代,正是“富平少候”最得势的时代。少年得志的诗人面对这一切,不能无动于衷,也未能免俗。但诗人毕竟有他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富贵”与“功名”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此诗就是这种心志的体现。

首句“七国三边未到忧”,起得突兀高古,与诗题不甚相合。诗中写的是少年得志的富平少候李商隐,而开头的“未到忧”却是为以后诗人的弃武从文、遁世隐居伏下一笔。这一句包含着诗人深沉的家国之痛,也有对人生的很多感悟。与《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感慨相似。但十三岁就袭了侯的富贵之后,仍然身居富贵,在朝廷也并未有更大的作为,这样也就有更深的无奈了。“未到忧”是一种无人相诉的苦衷,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

第二句“十三身袭富平候”,一方面表现了李商隐的早慧和早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政治上的不公。古代侯爵多指以军功封赏,李商隐十三岁就袭封侯爵,这在当时是极少的例子,像这样少年封侯在高位的人是没有前例的,只有草野书生轻易的得到封赏而转入权贵之门才能造成这种违背常情的例子。“未到忧”对此又起了一笔,平添了一种不协调感。“三边未到忧”出于孟浩然《长安早秋》诗:“相望试支薪,迢迢更一看。情怀不可寄,丝竹兴非浅。”表示爱莫能助的叹惋。作为皇商家庭的子弟,“愁三农未知无人会,新来还自荐琼茅。”写贵族纨绔的不为明公道的致君之术、安邦定国之略而愁叹;对这种无可奈何处境,李商隐自有他的痛苦和牢骚。“三边”即边疆诸郡,“未到忧”说明李商隐还没有踏上仕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十三岁就袭封富平候爵位的李商隐怎不为自己处此“非道之朝”而耿耿于怀呢?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于是在第三句中出现了矛盾的逆转:“不收金弹林外去”。用霍去病弹“林外金丸”典故来表现他的抱负和向往。说明尽管政治形势不利,身世有争议;尽管富贵已极、功名未就;但心怀壮志未泯,依然像霍去病那样持弹邀游于林外;显示一种傲然不群的气概。第三句通过逆转又与第二句相得益彰。“却惜银床在井头”,写无奈之余只好取乐自娱了。“银床”在这里泛指床席之类贵重器物,“井头”指井上。“却惜”是珍惜、爱惜的意思。这句诗和李白《玉阶怨》中“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些动作、心理和语言描写诗人把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无奈与哀怨、不甘与不屈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句“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两句对仗工整,意思是说:在华丽的楼阁上挂着五彩缤纷的树灯;精美的檀木枕雕琢着各种图案。“错落”是说树灯忽明忽暗摇曳不定,“回”指图案旋转变化。“彩树转灯”“绣檀回枕”就是满室景象的细部描写。在结构上它和前三句由起句到承句完成了由开头叙述到具体描写的过渡。“金弹”“银床”“灯珠”“枕玉”等比喻连同细部的描绘相互烘托渲染,把“富平少候”的华贵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两句诗也把李商隐弃武从文的志向表现的更加深刻具体了。

第五句“当关不报侵晨客”,意思是说守门人不给清晨到来的客人通报。“侵晨客”即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