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赠吴秀才》宋范仲淹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范仲淹

《赠吴秀才》原文

万户侯家几叶孙,弟兄红旆独乌巾。

携琴又入庐山去,谁信朱门有逸人。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赠吴秀才

万户侯家几叶孙,弟兄红旆独乌巾。 携琴又入庐山去,谁信朱门有逸人。

这首诗是范仲淹赠给一位姓吴的秀才的。秀才可能是个读书人,也可能是一个做小官的人。他姓吴,可能是吴地的读书人,也可能因为“吴”字古时也指“吴越王族之后”,所以也指吴越王族的后裔。

“万户侯家几叶孙”,这是对吴秀才的出身的介绍。“万户侯”是汉代高级爵位,这里泛指高官显贵。然而,从句中用一个“几”字来看,这吴家并非世代高官,也非显赫人家。这样写,既说明了吴秀才的来历,又显示了范仲淹对吴秀才的重视。

“弟兄红旆独乌巾”,这是对吴秀才家庭的介绍。“弟兄”言其兄弟。“红旆”指的是红色旗帜,“乌巾”指黑色的头巾。这句诗说明,秀才的兄弟都当过兵或执法人员。因为出行或狩猎时往往旗帜招展,作为标明队伍、大小和所率的兵士。这一行伍之人不拿旌节而执旗招展(一作“红旆偏宜”),说明他们此时不在家,或者说是不在京城。“独乌巾”则说明他们兄弟中有人归家探亲。这从另一角度又说明了吴家虽然为官,但并非显贵之家。这乌巾在家是例外,是暂时。这一句把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官僚家庭形象描绘得维妙维肖。

“携琴又入庐山去”,这又进一层地说明吴秀才离家去庐山的情况。“携琴”是带着琴的意思,表明吴秀才在家中常常自弹自娱或待友。“又”字表明此行不是第一次,言下有“心非木石岂无情”之意,流露出对吴秀才的羡慕之情。“庐山去”则表明他已离开京城,去游山水了。

“谁信朱门有逸人”,结尾这一问句,把诗意推向新的高度。朱门,指富贵人家。“逸人”,即隐居不仕的贤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谁知朱门之中竟有遗世超群之士!这里再次点明吴秀才的身份和品格。“赠”这个动作,说明范仲淹对他有很高评价。同时,也表明范仲淹有意推荐他。这句诗也表明范仲淹本人志在兼济,所以不以隐居为然。

这首诗,通过作者与吴秀才兄弟的交往和了解,通过以朱门与庐山的对比,赞扬了吴秀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洁精神。语言朴实无华,而于平淡中见真意。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地是庐山。诗人当时正在陕西耀州应天府做官,所以写的这首诗是以表示对友人的怀念和祝愿朋友出世之意。而友人离开京城的目的却不清楚具体是为了返归家园去乐而忘忧、大隐隐于市、消磨平生功名欲望的政治豪情还是在千山万水中韬藏浅潜与世间老颜罢了或者是前者加上偶尔助赋生缘谈生只浅这些题之外诗背后大约还能够洞察到他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和忧国忧民的儒者情怀吧!

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而又深沉真挚。作者在结尾处以反诘的语气道出友人超群脱俗的高洁精神境界,全篇笼罩着低沉、凝重的气氛。此诗情景交融、闲淡宁静的气氛和感情浓度都很高这两点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的境界恰好是这首诗中的诗眼即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旨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译文:

大户人家的子弟中有个姓吴的秀才,兄弟俩在军队里各执一面旗帜而家中却只有他一个读书人戴着黑色的头巾。他又带着琴去庐山游玩去了,谁会想到富贵人家中会有这样的隐士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