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元作》唐李商隐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商隐

《中元作》原文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中元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中元节(即上元节后一日)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首联“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以神仙中元节降临人间为开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追寻。“绛节”在这里指神仙的符节,是仙界的使者降临人间的象征。首句的“飘飖”二字描绘出使者的神采,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美好愿望的渴望。第二句则直接表达了中元节时人们拜谒神灵、祈求福祉的场景,而“上清回”则暗喻生命的归宿,生命如尘埃般短暂,却也在短暂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颔联“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诗人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羊权须得金条脱,是典故中羊权因诚心向道,求得金条脱,从而得以升仙的故事,象征着生命需要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温峤终虚玉镜台,是温峤因无法摆脱世俗纷扰,始终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的故事,象征着生命的困扰和无奈。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也表达了生命的追求和寄托。

颈联“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从外在转向了内心。诗人从睡眠中惊醒,听见雨声滴滴,才发现自己曾在花园中迷路。这既是生活的常态,也是诗人的情感变化:由表面的物质世界转向了内在的精神世界,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这一联既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理解的升华。

尾联“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诗人借用有娀国与瀛洲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远方的向往和追寻。“有娀未抵瀛洲远”一句是对生命长度的思考,“青雀如何鸩鸟媒”一句则是对生命宽度的追问。青雀和鸩鸟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分别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诱惑的陷阱。这句诗在深沉的思索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是诗人对生命的深沉关怀。

整首诗通过描述中元节的场景、引用典故和象征,以及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寻生命的寄托、追寻、理解、关怀和思考,诗人揭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展现了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希望这个回答您能喜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