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渔隐绝句》唐沈彬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沈彬

《渔隐绝句》原文

短衣乌帽老沧浪,留客开樽食有鲂。

欸乃一声山月白,不知身世在羲皇。

现代文赏析、翻译

渔隐绝句

短衣乌帽老沧浪,留客开樽食有鲂。

欸乃一声山月白,不知身世在羲皇。

这首诗所写的,是在闲逸的隐居生活中,包含着一些深沉的内容。开篇写渔隐生活的自得,就有意把读者的心牵向那象征着沧浪之流的短衣乌帽;在素常人认为是辛酸可厌的渔家生活,一经“留客开樽”而被如此铺叙,则“沧浪之清”自不待言了。进而再以山中的明月初出和与友人相对欢饮对饮来说明“渔隐”不恶。沈彬以绝句擅长,诗味浓淡恰好。这里没有写出风吹月出山口、水流月漾、枝藤乱交织等等那样细微丰富的形象变化,那么以空间布景于一线作为视线的纵波可能更加洒脱利落;诗语未免朴质了一些,那除了可以作诗意的揣摩以外,几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这里好像比两幅图画有所逊色的地方,恰好为末句的以清虚取胜补偿过来了。它含蓄地传达出超越了人事的纷扰而获得洒脱的人生态度,飘逸的风致何减鹤骨松姿了!此诗很有点李白歌行的风味,唯结构谨严而风调纡徐,与李诗有异。

末二句语意双关,将写景和咏怀结合在一起。从字面看是就眼前景而抒胸中情,那“不知”二字亦景亦情,既实亦虚;从意思看则又人因景生情,事因景而得喻,写景中自有深意存焉。“不知身世在羲皇”,是要和忙碌忧苦的人事社会区分开来,便进一步归结到独善隐逸一途上来了。这就是古人所谓“顺性养心”,“不累于俗”的一种精神表现。“于我心有戚戚焉”,它给人的启示是什么呢?末句用的是“以问作答”的手法。从沈彬的经历和思想看,他当时在仕途上虽已不见史籍征引记载了,但不一定真的做过什么官,至少也早已不做隐士了。他在江淮一带漫游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也到了四川梓州,因年老才自称“老沧浪”。而他的心始终未能从尘网中挣脱出来,诗人是不大满足于“隐者”的清苦生活的,他要的就是官场的地位和繁华。可是这里他却对朋友说:“你和我置身事外(不知身世在羲皇),无拘无束在山间水边了。”在老迈不堪仕途奔波的情况下要作如此选择正是无奈何的体现。“不知”云云反衬下文,“却道”二字便见出雄辩色彩了。当然作如此理解的诗人并非等闲之辈。所以后二句不仅就小家子未脱稚气而言显得较贴切有味,而且就诗人以身许隐的坦率而言也令人感佩不衰。从这一角度看,诗人倒也不妨算作一个比较彻底地与世相忘、物我两忘的遁世者了。至于他的这一选择究竟能保持多久(尽管他并不求长寿),恐怕就很难说了。但是这首诗所流露的情怀毕竟带有几分真纯色彩。至于此诗以自然景物的恬静、淡泊和诗人的隐逸情趣结合得相当巧妙熨贴,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这首诗语言平易近人,但笔致清晰而含蓄。它以清空为主而不着浓墨重彩;写意而不借摹形;笔法婉转而高致自在;语言浅近而诗意余于言外;这正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至于它是否合乎王渔洋等人所标举的那样一种神韵(或称境界),那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不过就沈彬此诗而言,他之所以成为唐末一流诗人恐怕和他有志于步趋陶谢等人而不斤斤于法度规范是有关系的。这里颇有一些自然高妙而近于笨拙处之趣在内(用清代词人周济的话说即是:“质而实绮薄而实厚”)。在许多情况下淡中有藻艳的情思由于不必藏而不露韵致更加远复其际“然而各有骨法矣。”像这样别有趣味近于返璞归真似的作手佳作可谓间焉不易啊!尤其前四句被作者爱称心乐道的句式貌似一派道士或神仙的气派脱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