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蓼莪堂》明张羽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张羽

《蓼莪堂》原文

种莪图可茹,养儿欲代老。

莪生化为蒿,儿大不相保。

忆昔儿初生,长育恐不早。

儿羹未及尝,亲骨已枯槁。

譬彼种莪人,爱此颜色好。

岂不勤灌溉,采撷思一饱。

宁知不入口,埋没同秋草。

诗人感兹义,哀哀向穹昊。

堂中有孤儿,千载共忧抱。

我愿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为莪不为蒿,庶免负遗懊。

现代文赏析、翻译

蓼莪堂

种莪图可以养生,我养儿却是为有人代老。 儿长大竟不能代我为老,儿又生了蒿草一般。 想起当初生儿时,成长太着急。 儿羹还未尝,父母已枯槁。 种莪人爱其颜色好,却不知不入口,埋没草中。 诗人感叹此义,哀哀向天哭。 堂中有个孤儿在,千载共此忧。 我希望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为莪不为蒿,庶可免遗忧。

这首诗是张羽为感怀其孤而作。此诗描述诗人欲种植莪菜的朴素愿望和真情挚感。同时表现出他年事增高而自身难保的困境。“千载共忧抱”,又一次回应开头,揭示全诗旨趣,也是对天下老人的谆谆祝愿。作者作为人子与国家苍生的表率,与众多天下人世世代代食安天下老人的饭食过着幸福的太平生活,体现出老有所养的主题。

译文:

我画了一幅图,可以用来食用,我养育儿子,是希望他能够代替我衰老。但是儿子长大后却不能代替我衰老,反而变成了蒿草。回忆起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成长过程中我非常担心他不能健康成长。他还没来得及吃上肉汤,父母的身影就已经枯瘦如柴了。

种植莪菜的人,爱它的颜色鲜艳美丽,却不知道如果不被吃掉就会像草一样埋没在草丛中。诗人感叹这种情感,对着苍天哀嚎。堂屋中有个孤儿,和诗人一样千年以来都怀着忧愁的心情。我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做到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不要再把莪菜当做蒿草一样扔掉,这样才能避免遗憾和懊悔。

这首诗的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种莪人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慨。同时,诗人也呼吁天下人都能做到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体现出老有所养的主题。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家庭情感和人伦关系的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