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张羽
薄宦志多违,言归未得归。
一随江燕去,五见塞鸿飞。
素发应添镜,缁尘已满衣。
裁诗拟相寄,人到秣陵稀。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羽寄赠友人周伯阳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宦游飘泊的苦闷心情,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薄宦志多违”开门见山,说明了自己宦海浮沉、浪迹飘泊的苦衷。张羽曾与周伯阳同游于湖湘之间,相与甚洽,而此时周氏却供职于国子监,二人分处异地,天各一方。因而,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才产生了“归去来”的念头。次句“言归未得归”急转直下,说明自己思归而不得的苦闷。诗中的“未得”,不只是说诗人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而且还表达了诗人对归隐之后的恋恋不舍之情。这一句真实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颔联两句“一随江燕去,五见塞鸿飞”,具体描写自己不能归去的矛盾和苦恼。燕子是候鸟,常被人比作思归的使者;塞鸿则常用来比喻远别的亲人。诗人在这里自比江燕、塞鸿,不正是表示自己像江燕一样远去他乡,像塞鸿一样一年一度地飞来飞去吗?这两句中,既表现出诗人对归隐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奔波劳碌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颈联“素发应添镜,缁尘已满衣”,紧承上句,描写身心交瘁的诗人形象。说自己华发渐生(“应添”二字,想象妻子看见自己憔悴的模样),容颜日衰;同时也表现出在尘世纷扰之中,衣服为尘土所污满的形象。“缁尘”即尘土,因古代以黑染衣为缁,故称。此处用以表现尘世烦扰的种种情态。这一联即景生情,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劳累、困顿、伤感、无助的心态。
尾联“裁诗拟相寄,人到秣陵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裁诗”即写诗;“稀”是说友人现在担任官职的地方距南京甚远,来往极为不便。这里说自己劳顿无聊之时只有与诗书为伴了。自己现在是身居偏僻之地不易相见,“千里共明月”更增怀念之思。所以借着清凉的月色要向友人寄诗(即写信)表达自己的相思怀念和怅惘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同一主题,不事雕琢,却感情饱满真挚。在张羽的诗中,这种风格是常见的;而与周伯阳的唱和诗中,这种风格就颇为可贵了。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