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徐铉
汉将承恩久,图勋肯顾私。
匈奴犹未灭,安用以家为。
郢匠虽闻诏,衡门竟不移。
宁烦张老颂,无待晏婴辞。
甲乙人徒费,亲邻我自持。
悠悠千载下,长作帅臣师。
在徐铉的心中,唐朝伟大的军事将领霍去病忠诚守节的故事留下了深深的影响,而在一次特别的命题作《赋得霍将军辞第》的过程中,他也再一次抒发对这位豪情壮志将军的赞颂和尊敬。此诗共有两大部分。一为前十六句的排律;一为最后八句的四句,统为主题升华部分,形成了点晴之效。诗文创作出了属于自己新的思想高度。
诗的第一部分首二句简括精悍。“汉将承恩久”,用《史记》原文:“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决,天子甚器之。”开头八字以高远的笔法写出大将的气概,诗句“承恩久”三个字结构整齐、劲挺有力、意境开阔。“图勋肯顾私”,紧承前句意脉,说明霍去病为国家立功是他一直的梦想。“肯”字即岂肯之意,含有霍去病绝不会为个人打算的意思。二句的意思是,将军接受朝廷的重任,委以边防重任,是为了守土安民,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诗人笔下的这位大将不畏权势,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仰。
三、四两句写将军守土有方。“匈奴犹未灭”,照应题面“霍将军辞第”。“安用以家为”,说明霍去病之所以为国忘家,就在于匈奴未灭。他何以能够以身许国,报效朝廷?是因为朝廷英明,皇上对他的知遇之恩使他义无反顾地为国献身。“家”字在此处包含有深厚的内容:一指妻子儿女;二指祖宅家园;三指家族荣辱;四指朝廷国家。“安用以家为”一句,可谓词约义丰。
五、六两句写将军的忠贞气节。“郢匠虽闻诏”,用典说明霍将军虽已辞第还朝,但仍不忘边防重任。“竟不移”字,表明他忠于朝廷的坚定立场。在这里,“不移”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浮泛之辞。以上八句写的是将军为国忘家、义无反顾的原因及其内心世界。由此转入结联二句,进一步歌颂霍去病坚持正义的崇高精神。“宁烦张老颂”,“张老”用以泛指太史公司马迁直书事、直道事,“烦”即累、麻烦的意思;“颂”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句意是将军岂肯被一句“劝将家业比勋臣”(张汤语见《汉书·霍光传》)的谗言所动摇而背信弃义。从而表明了他对自己的才能和荣誉是十分自信的,可见他确实是依道附势、能以“贱仕”自终的大忠大勇之人。“无待晏婴辞”,晏婴以晏子著称,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晏子春秋》中记述晏子辞政的故事多种多样。这里用典表明霍将军能够谦让功名,像晏子那样辞却相位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不朽。
诗的结尾两句一转,又回到甲乙人徒费等眼前情形,“我自持”三字写出不甘庸俗、耻与群小共伍的高尚风格;“悠悠千载下”二句含蕴深广,在作者心中巍然立起了不朽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朽的忠诚守节、事迹永存的榜样!从而使此诗与太史公《霍光传》结成了血肉关系,让人得到无尽的启示和鼓舞。
总的来说,此诗风格上主要特点是平正朴实,直抒胸臆。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说:“平正而有法”,就是指这种特点而言。确实如此。诗人并未着意于炼词炼意时故意翻新花样,而是紧紧把握了前人特别是他所推崇的汉代忠良的道德理念;在不假修饰甚至是很朴拙的言语中流露出来的高尚节操、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全诗都焕发耀眼的光彩!这一点和后来的李杜苏辛异曲同工。以如此通篇散行,又几不刻意修饰造作的方式表现出来且卓然成家者并不多见。也正是这样才使得此诗历千载而声名不朽!
总的来说,《赋得霍将军辞第》一诗,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意蕴深厚、引人深思。在诗人徐铉的笔下,唐代将领霍去病的忠诚守节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对于霍去病事迹本身的缅怀还是对于古代高尚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