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徐铉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
惟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
贬谪之痛
徐铉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 惟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
唐僖宗乾符年间,淮南节度使高骈重用卢携为相。但卢携奸诈,败坏政策,放任土族官僚鱼肉百姓,使得江淮地区冤声四起。这个时候,以敢于直言著称的徐铉也被征召为淮南节度使从事,并很快升任监察御史。他先后三次直言上奏,劝谏高骈,高骈不听。于是他就被贬为泰州从事。这首诗就是他在泰州贬所出城时写的。
首联“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上句直揭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名利的轻视,指出自己对所追求的名利已经有了觉悟。这两句语义双关。既表面了自己仕途无成而名利无所得;也抒写了自己无可奈何而被逐出朝的抑郁苦闷、对当朝者悲愤的情感。徐铉被逐是因为他劝谏高骈恢复固有的河山,准备收复失地。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但统治者贪色耽乐,根本没有恢复旧都的决心,他于是就被当作不知体面的逐臣。尽管这逐臣不是小人所耻,却避免不了骨子里忧心如焚的痛苦和愤懑。“悠悠”二字,透露出无限的悲叹;而“干戈”二字则把现实与黑暗联系起来,暗点其抗言进谏而招致祸乱的史实。这两句中,诗人用“浮名浮利”来表达自己对功名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态度。然而在现实面前,他又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愤,因此他说:“四海干戈痛主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下虽然战事不断,但是更多的则是主上沉湎声色,统治者对国事漠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的满腔热血只能付之东流了。这是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不满和无奈的宣泄。同时这也是作者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不测做出的一个深刻的思考。这些忧国忧民的情绪表现得十分深沉和浓重。
颔联“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紧承首联而下,叙述被逐出京后的感受。“三谏不从为逐客”这句说的是:因屡次直谏不从而被斥为逐臣,像一只无负载的船儿一样飘荡于空中。这一联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三谏不从”一句表现出徐铉的忠贞和气节。“为逐客”则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愤的感情。“一身无累似虚舟”中的“虚舟”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徐铉的自由和超脱;同时这个比喻也表现了徐铉的空虚和失落感。“无累”是诗人心中最沉重不过的事情了,但是现实的残酷却使他不得不面对;尽管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保持自由和独立。这既是他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对自我价值的最深刻的体认。这一联把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描写了诗人出城时的情景。“满朝权贵皆曾忤”说的是诗人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贬出城。“绕郭林泉已遍游”则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在出城的时候,他环视着曾经熟悉的景色,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曾经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但是现在却要离开了;尽管这里的景色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但是他的命运却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这一联既写出了诗人的失落感和对现实的无奈;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尾联“惟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写出了诗人对恩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希望。“惟有恋恩终不改”这句说的是:只有对恩人的眷恋之情始终没有改变;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高骈的感激和眷恋之情。“半程犹自望城楼”则是说:在离开城郭的时候,他还回头望了望那熟悉的城楼;尽管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仍然心存希望;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这个地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