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柳永
如花貌。当来便约,永结同心偕老。为妙年、俊格聪明,凌厉多方怜爱,何期养成心性近,元来都不相表。渐作分飞计料。
稍觉因情难供,恁殛恼。争克罢同欢笑。已是断弦尤续,覆水难收,常向人前诵谈,空遣时传音耗。漫悔懊。此事何时坏了。
《八六子·平调》现代文译文:
你如花的容颜啊,当初相遇便许下誓言,要永结同心白头到老。正值青春妙龄,你风姿俊逸又聪慧机敏,那份锋芒毕露让我倾心爱慕。谁知朝夕相处中,渐渐发现你我心性竟如此不合,最初的默契都成了假象。慢慢开始盘算分离的事,才发觉这段感情已难以维系,这般折磨实在令人煎熬。怎能强颜欢笑继续假装?我们的感情就像断了的琴弦硬接,泼出去的水难收,如今只能在人前故作洒脱地谈论往事,徒然托人传递些无关痛痒的消息。空自懊悔啊——这段情,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变质的呢?
赏析:
这首《八六子》以"如花貌"破题,却通篇在写美好表象下的情感崩解,展现了诗人词中罕见的理性冷光。全词通过三个情感断层展开:
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上阕) "永结同心"的盟约与"俊格聪明"的赞美,在"元来都不相表"处骤然转折。词人用"养成"二字点破亲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朝夕相处不是加深了解,而是暴露本质差异。这种发现带着迟来的清醒,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分离的辩证思考(中阕) "分飞计料"与"情难供"构成逻辑闭环,诗人罕见地用"殛恼"(折磨)形容爱情,比"痛"更显理性克制。"断弦尤续""覆水难收"两个典故的并置,既道出感情修复的徒劳,又暗含对勉强维持关系的批判。
三、社交表演与内心真实(下阕) "人前诵谈"与"空传音耗"形成辛辣反讽,揭示情感破裂后最残酷的真相:当事人必须配合演出爱情完好的戏码。末句"此事何时坏了"的追问,没有指向具体事件,而是对感情变质不可追溯性的深刻认知——这种现代性的情感反思,在宋词中实属超前。
艺术上,诗人突破传统艳词模式,用近乎白描的笔法记录情感消亡过程。全词九次换韵,平仄交替如情绪起伏,尤其"懊"字仄声收尾,将开放式诘问砸在读者心上。这种不提供答案的情感解剖,比《雨霖铃》的缠绵更显决绝,展现了词人另一重精神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