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杜范
何人剥啄扣云关,袖有新诗数百篇。
官徵自调相和应,珠玑不拣尽光圆。
昌黎荐士惭无路,东野盘空枉笑天。
闻道二亲犹未葬,知谁著眼为渠怜。
杜范《郑宁夫携诗什访余并有赠篇闻其浙右之行诗以》译文
清脆的敲门声不断敲击着云朵做的门,我双手抱着诗书卷走到门口,一看是你,我连忙打开门。你左手腋下夹着几篇新作,诗作字数几百篇,你的笔墨不凡,都出自自己的创作,质量精良,完美无缺。都是清词丽句。你我都在一个郡,本来应当互相酬和。满堂中笑语不断,令人觉得倍感温馨。听你谈论写文章的人我不由想起前辈的大儒如韩愈等人。知道你有父亲大人您还在家乡就说明着视角为您哀怜!
原文赏析:
郑宁夫和杜范有相似的政治立场,与杜范交谊深厚。这首诗写宁夫来访并赠诗赠言,对宁夫的关心、慰勉和对国事的忧虑。前四句写宁夫来访的情景,并赞扬他的诗才和品格。“闻道二亲犹未葬”,表达了对宁夫父亲在抗元中牺牲的悼念和对亲人无法收尸的悲痛之情,反映了时局的艰难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宁夫弃官来会,诗书卷伴随而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作者用自问自答形式向宁夫表示问候。“何人剥啄扣云关”和“袖有新诗数百篇”以自己的开门迎客的举动,既写出了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又显示出感情的变化和事态的演变。“官徵自调相和应”,是在郑宁夫赠送诗歌以后表示自己的回应,当自己笔下相酬答时,郑宁夫来访时所赠的诗篇也已写好了。“昌黎荐士惭无路”,用韩愈访说苏轼的故事,表达自己愿为朋友尽力的愿望。“东野盘空枉笑天”,用孟郊写诗名声大震比喻郑宁夫写诗才名已高。实际上,“枉笑天”中含有赞誉朋友都天才却不善进取的意思。也包含诗人引以为荣的苦衷。后四句向朋友表露心意,自己对当前形势认识是深刻的,“闻道二亲犹未葬”而作者仍来会友、赠别并抒发情怀正是反映了时局的艰难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等的崇敬。在杜范这首诗中充满血和泪似的真情的诗句是:“知谁著眼为渠怜。”此句中的“渠”指的是“二亲”,整句表达了对为国捐躯而不能埋葬亲骨的哀痛之情。“犹未葬”与上文相照应也是时局的冷酷和自己深为忧虑的写照。“知谁著眼为渠怜”,有切齿痛恨权奸之意。痛恨权奸就发现新天子幼小;山河破碎而谁与为国!这就是当时杜范忧国忧时情怀的表现。
“新进幸摧藏,艰难叹转蓬;祖道江流血,凄其浙水东”。诗人开篇扣紧送别,构思别致。又采用了问句的形式以增强口语色彩。“浙水东”是行人的目的地宋都临安一带富庶的地方,“祖道江流血”形容离别场面凄怆动人,泪洒江风中;临别殷殷相劝勉催促。友人分袂而去的伤感之中流露出仕途艰险的担忧、担忧自然又得充满感情又让人读来自发痛恨这针对南宋后期形势在抒发感叹的应有之义又因直接叙写在心头奔腾汹涌的感受既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同时也体现出诗歌的现实意义
最后“唯有古来道,春风吹又生”。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嘛,“前路如何?”的担忧作者似乎不担心,把“如何”交给了那迷人的未来;又似乎是把朋友的功名春秋再度都寄望于那“一村”。或许更寄希望于后继有人?激励之词。自然带起结句“闻道二亲犹未葬”,揭出此行之目的:“知谁著眼为渠怜。”既有对宁夫尽孝行动的赞许;也是对当朝执政者的鞭挞;更是对后继无人的隐忧。一石三鸟,收笔有力。
全诗感情饱满、真挚、真挚之中见深情。既有对朋友的慰藉和劝勉;又有对国事的关注;同时还有鞭挞之意唯恐后人辱没先人报国遗志。“读其文如见其人”(见吴子厚墓志铭),从这首诗歌中我们确实能见到一位襟怀坦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