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周紫芝
昔年记淮邦,茅庐蔚秋草。
两耳无晨昏,秋蚊困飞绕。
利吻极惨伤,群飞固轻矫。
悬知孀女祠,未可较多少。
至今梦中雷,客枕疑已晓。
那知三家村,复此终夕挠。
青烟郁蒿艾,横空益奔扰。
手倦劳扑缘,眼病恶薰燎。
谁言天宇大,微物吝除剿。
何必养嘉羞,便可付丹鸟。
夜苦秋蚊达旦不寐
当年在淮河边上的家乡,简陋的茅屋藏着秋天的荒草。我的耳边如混沌之地,只有秋蚊的声音回荡在四周。那锐利的嘴巴能伤人于无形,群飞的时候更加自由轻快。想必这些蚊子出没于孤寡的住所,却被我视作是斗量多少的数字。
至今我仍然在梦中听到雷声,在客乡的枕上疑似天已大亮。哪里知道在那个三家村的地方,蚊子的骚扰整整一个晚上不停。青烟缭绕的蒿艾,横在空中更加让人惊扰。手倦眼疲仍不停扑打,眼病发作更怕那烟雾熏烧。谁说天宇如此广阔,却也吝啬这些微小的生物。何必大肆饲养美食,便可任凭那丹鸟的啄咬。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江南为秋夜的蚊子所苦而作。首联回忆往事,抒写昔年淮上茅屋的生活情景,以秋蚊扰人反衬诗人漂泊他乡的凄苦况味。颔联描写蚊子的凶狠和侵扰,以秋蚊成群反衬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恶劣的环境对人的侵扰。颈联写蚊子肆虐的情形以及诗人扑打蚊子的辛苦,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所处境况的恶劣给客乡人所带来生活的不便,第三联跳开一层写室内捕蚊不能安静描绘出的痛苦情况。“终夕此撦扰”,活写出人被扰的困乏无聊,“那知”“复此”两组词调增强了愁情之悲凉沉重。“谁知夫妇们?”?又说“何须。”而强调佳会难得又意味着自作自受苦还得自找苦吃其意可知。诗的下半运用议论的方式承上抒写捕蚊不能终于无奈的心情和对付此害的不满。“宇宙虽云大”周诗写到这里意思转透反而使人更感到压迫感的严重和世界之小。
全诗用笔空灵清绝,虽淡淡写来不事藻饰,却将秋夜苦蚊写得十分真切感人。秋夜扰人,人何以堪!读此诗可以想见诗人当时生活之艰辛和心情之凄苦。此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蚊害之小反衬世事之乱、人生之难安,由此也可见诗人运笔空灵之妙。周紫芝诗本以清婉见长,此诗却笔力苍劲,自有气骨。
译文:
记得当年在淮河边的家乡,茅草屋里秋草蔚然成丛。双耳隔绝了晨昏的声音,只有秋蚊在四周乱飞乱绕。蚊子嘴巴锐利能伤人于无形,群飞时是如此地自由轻矫。想来它们也到寡妇家作祟,但我不与你计较多少。至今还梦中的雷声惊醒,客乡的枕上疑是白昼已到。哪能想到在三家村寄寓,竟然整夜受到你的骚扰。
青烟缭绕着蒿艾令人惊扰,横在空中蚊子更加嚣张。手倦眼疲仍不停扑打,眼病发作怕那烟雾熏烤。谁说天宇如此广阔无垠?对这些小虫我们也不能宽容。何必养着它们当美食?便可任凭那丹鸟啄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