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谢元不伐寄灵岩七诗用梅圣俞韵》宋周紫芝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周紫芝

《谢元不伐寄灵岩七诗用梅圣俞韵》原文

灵岩胜绝天下稀,开凿乃自太古出。

山名初岂有显晦,胜处要须诗黼黻。

自从梅老登列仙,尤物谁怜久埋没。

具茨笔力扛九鼎,坐遣清诗入山骨。

据龟食蛤谁与游,绛节云车到仙窟。

云间招手疑有无,月下吹箫真仿佛。

飞云杳蔼风吹香,翠润空濛雨垂湿。

谁从洞口看金书,想对神清时独立。

我家灵岩山脚底,识面何由恍如失。

虽无幽梦到三山,尚有明珠容什袭。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灵岩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自隋唐以来即有游人题咏。这首诗,就是周紫芝友人谢元不伐寄给灵岩山的七首诗,用梅诗臣(圣俞)原韵和作。

首联说灵岩山天下罕见之美,是由于古人开凿而成。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对灵岩山无比的赞美。颔联描绘山名之由来,本于远古的显晦变化。这一联颇见风骨,“山名初岂有显晦”说得似乎无理,却道出灵岩变迁无常,远古难以查考,就像诗词中的隐喻一样让人无从把握;“胜处要须诗黼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够见到灵岩的无穷韵味。这两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这和谐是相互的:首先必须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同时人类也应该欣赏和领悟大自然的“性”(这里的“性”如改为今天的语言,“脾气”“特点”)从而更进一步的顺乎其“性”而造化自然,就可以保有其美景千古而传。“圣俞钓处每成龙”,就是在水的深处藏着潜龙也不足怪。

颈联运用典故。“据龟食蛤谁与游,绛节云车到仙窟”,前句用龟引申出山川的秀美;后句说谢元如仙人来此,云车绛节到了仙人的洞府。“云间招手疑有无”句化用典故而又不露痕迹。“月下吹箫真仿佛”,更把谢元想象成月下仙人,这又不是根据实际的描绘了。这一联显得空灵缥缈,正符合谢元诗歌的风格。

尾联说我和友人谢元是同乡,在灵岩山脚下相识,即使不能相见也如同对面相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这两句表达出了深厚的情谊。但颔联却显示出了不同的风貌,“虽无幽梦到三山”,对谢元梦中也忆及灵岩;“尚有明珠容什袭”,还有的是灵岩山的特产与名诗可以流传。“明珠”指山中珍贵的佳句,可以再三玩味,反复吟咏。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融汇变化,不事雕琢。它用典虽多而不见其痕迹;用事既遥深而又能贴切;既空灵缥缈又清新明丽;既有古风又具有自己的风格。

现代译文如下:

灵岩山的美景天下罕见,开凿于远古的时候。

山名变迁谁能说得清,只有诗歌才能赞美它的好处。

自从梅老仙人登上仙界,灵岩的奇景谁来怜惜?

具茨山的笔力可扛九鼎,他的诗歌使清丽留香。

和蛤蜊为伍的是谁啊?他和云车游至仙境。

云间传来招手似乎有他,月下吹箫真是恍如梦中。

云中香气随风飘溢,山间湿润空落滴水。

从洞口看金书的神仙,面对此景真可心清气爽。

我家就在灵岩山脚下,何时才能与你相会啊!

虽不能在幽梦中等候你,但还有明珠可以传情达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