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吴可
凿井耕田仅万家,农夫农妇毕丝麻。
夜来得雨陂塘足,村北村南罢踏车。
村居
凿井耕田仅万家,农夫农妇毕丝麻。
夜来得雨陂塘足,村北村南罢踏车。
赏析:
吴可这首《村居》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写了农村的男耕女织、男耕女织和雨后池苑中休息的农家生活情景。但如果深入生活底蕴中去寻幽探胜,诗中这种特有的抒情韵味便油然而生。
一般地,“田者半夫、渔者半妻”(杜甫《蚕妇》)的小农经济特征,常常是以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地主与农奴式剥夺和鞭挞为主要内容的。“地广人希,喜无商税之征;室空巷寂,略少犁锄之声”(北宋范成大目睹的乡村现象),常作为当时农民疾苦与封建社会矛盾的典型化反映。“穷则愈斗而敌愈众,起则无人以供纳”(贺亢《溪堂集》卷上)。由此可见“虽百里之大,勤民穑以为耕”“析乡城以齐伍”“巧名薄利而不竞”之类作法的必然结局。《水浒传》“醉打山门”一节写寺僧以年景大好为诱,叫醒辛苦一夜的种田人。不料却被这些人摔了出去,表示今日莫想挣揣一个钱。足见大旱大饥年头乡村里的实际生活境况,然而就吴可此诗本身分析,“万家”凿井耕田,“农夫农妇毕丝麻”,似又未尝不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吴可曾有《四时词》云:“春日迟迟蚕叶香,垂成缲出素丝长。官家已择囊中赏,那得珠玑供女红。”词虽未提旱情,但“囊中赏”与“供女红”本身即带有农村妇女夜间不停地缫转与做家务的真实历史痕迹。“丝麻毕”既是天旱后的增收措施,则劳动人民的痛苦便自然而然地有所减轻了。“禾成稿矣,食在蜜枣”(清陆游《三衢道中》)乃千古所晓知之理,即有歉收,“禾成稿矣”起码还能果腹;至于荒年大旱,“禾稿皆无”,生存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吴可诗中“毕丝麻”一句虽未直言农民的困苦,却深深浸透着他们的血泪辛酸。
诗的下联“夜来得雨陂塘足”,颇耐寻味。它不仅点明了作者在夜色中从村外池塘边得雨的喜悦心情(陂塘有了水自然就足),而且表明天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以及水利工程的现实作用和功效。“雨来陂塘足”,加上田间出现稻苗青翠、蚕茧丰收、瓜果飘香之类的农村“佳景”,这里的农民真该十分庆幸自己的“勤王耕获”吧?如果早几年这样的丰收将是什么呢?不是人人自危吗?另一方面作者更表现了农村农民们的知足常乐思想。“得雨陂塘足”,一个“得”字颇富情韵。由此可见农村社会生活的安定、人民生活的丰衣足食以及生产力的水平、农民的道德风貌和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满足感。这也正是吴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高明之处。
下联前四字直接点题,后二字却曲折见意。停放牛车的陂塘夜里天降甘霖使农家们满心欢喜(杜甫也有同调小词“卧看星半月一回”。“夜得雨来陂塘足”便是另一句很有风味的名联语),随着放下手中工作的同时农民们操着轻快鞭子使犁辕退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的疲劳的心也飞往丰硕的庄稼前头去了。“村北村南罢踏车”,尤其写出了大旱之后人们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非凡情趣。“天皇皇,地皇皇,隔壁阿二卖槐糖。”这是人民的心声,它最能表达农村妇女对丰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岁月里,“夜来得雨陂塘足”不仅令人欢欣鼓舞,而且成了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段。这正是作者艺术构思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白描诗,作者仅抓住他所目见的景象、事物从时间着笔直接介绍北宋农村的情态:劳累了一天的乡村男人女人本想晚夕歇息,老天却是从速注来山头漠漠水点滴衣稀泥墙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