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清] 黄遵宪
流沙亘千里,绝塞比龙堆。
飞准盘云去,明驼载水来。
破荒三尺雨,出地一声雷。
溽暑都销尽,当风殊快哉!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写于黄遵宪在贵州任盐务府经历时。当时正值盛夏六月,贵州高原天旱无雨,诗人坐船在湘江上游停泊,晚上却下起了大雨。这雨来得及时,使诗人欣喜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流沙亘千里,绝塞比龙堆”,描绘了贵州黔南地区的地理景象。这里千里流沙,无边荒漠,如同丝绸古道上的龙堆(龙堆是塞外的一座沙丘)。一个“亘”字极言其漫长,一个“绝”字传出了边塞的荒远之感。这里不仅干旱缺水,而且荒凉无垠,这种景色是中原人很少能见到、也很少能想象到的。
颔联“飞准盘云去,明驼载水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龙堆飞沙和驼队载水而来的情景。这一联既承接了首联的荒漠绝塞,又为下文的“雨”作了铺垫。
颈联“破荒三尺雨,出地一声雷”,“破荒”是雨势虽小,却是及时;有如作者希望于荒旱的政事。“一声雷”却是带来心灵的快感;风雨之骤然,“出地”一语正传达这种快感。这些传达得尤为动人:当六月正是流火的时候,“出地一声雷”,立刻“溽暑”都销声匿迹了;接着感叹那一刹那“当风”时自己的心情感受,“快哉”二字更富含“味外之味”!对于酷热而干燥的地方,忽然来的暴风雨所带来的清凉、和缓的气息有无比亲切的体会,是以惊喜与畅快的心情来描摹的。
全诗以景作结,用笔简洁而富于韵味。诗中描绘的景象是作者眼前所见,但抒发的感情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这种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不仅突出了诗人的形象感,同时深化了诗的意境。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