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遵宪
龙门竟比禹功高,亘古流沙变海潮。
万国争推东道主,一河横跨两洲遥。
破空椎凿地能缩,衔尾舟行天不骄。
他日南溟疏辟后,大鹏击水足扶摇。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所作的赏析:
这首诗以苏彝士河为题,描绘了这条横跨两洲的河流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龙门竟比禹功高,亘古流沙变海潮。”诗人以龙门和禹的功绩相比,赞颂了苏彝士河的伟大工程。龙门是中国古代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时经过龙门,使黄河改道,流入大海。这里诗人以龙门比拟苏彝士河的工程,充分表现了这项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描绘出了古往今来流沙变成河流的景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颔联“万国争推东道主,一河横跨两洲遥。”这里用万国争推东道主,表达了世界各地的国家和人民都热烈欢迎这条横跨两洲的大河的诞生,表达了诗人对这项工程的赞扬和自豪。一河横跨两洲遥,则描绘出了苏彝士河的地理特点,即横跨两个洲(欧亚)的壮丽景象。
颈联“破空椎凿地能缩,衔尾舟行天不骄。”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容凿地能缩的破空之力,和衔尾行舟的执着前行,表现了苏彝士河工程的艰辛和坚韧。
尾联“他日南溟疏辟后,大鹏击水足扶摇。”诗人以大鹏击水、扶摇直上的形象,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期待和希望。当南溟疏辟后,象征着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大鹏击水足扶摇则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将能够自由地交流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对苏彝士河工程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自豪感。同时,诗中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此外,现代译文为:“当苏彝士河横跨两洲之时,万国友人齐声欢呼。这伟大的工程如同破空椎凿地能缩,又如衔尾舟行天不骄。未来的时代,南溟疏辟之后,我们如大鹏击水般扶摇直上。”这个译文力求保留原诗的情感和意象,同时也易于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