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题陈氏峥庐 其一》清黄遵宪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黄遵宪

《寄题陈氏峥庐 其一》原文

前者主人翁,我曾侍杖履。

后者继主人,雁行我兄弟。

滔滔大江流,前水复后水。

一息不停留,百川互输委。

翁昔笑倚栏,早识生灭理。

蓬蓬马鬣高,万古藏于是。

一官甫归来,乃无托足地。

生当大乱时,忠贤或祈死。

人至以死祈,世事可知矣!嗟嗟我华种,受生即患始。

尽是无父人,呼天失怙恃。

弱肉供强食,谁能保没齿? 翁今顺化去,万事责可已。

呼龙下大荒,倘作神游戏。

屋后《瘗鹤铭》,是翁记默示。

价前红杜鹃,是子所染泪。

鹤冢鹃巢间,乃我寄题字。

揣翁垂爱心,万一肯留视。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的回忆,抒发了对已故的陈氏老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中表达了对当时乱世现象的深深忧虑,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开头几句,作者回顾了与陈氏老人的交往,以及陈氏兄弟的世系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江之水不断更替,江水不停向前流淌,各种河流相互交流。而陈氏老人早先已识人生的生灭之理,读来仿佛就是现在人们对生活真实状态的反刍与领悟。随后又讲述了陈老人短暂的政治归宿没有停留之处后被迫赋闲。这样的处境在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其中折射出的苦痛感无疑是人性的一次审视与考量。人生的存活率甚为短暂而又无从选择生身的父母。只知有人们间的互相食,孰知真正的血亲生世呢?没有正常的生存空间、没有了稳定的家业栖息地。家就像人间过客一般的存在停留短浅。“世事可知矣!”究竟谁是求死的“忠贤”?不难从中品味到一丝悲剧英雄的叹息之意。不禁使人读后感慨人生苦短!作为黄遵宪是期望国君纳贤明智任用良才。天下太平是每个人所盼望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又何至于让人无所事事地终老呢?希望朝廷让能人志士发挥他们的才华而保天下太平。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时代英雄的期盼!

最后几句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陈老人的遗屋、鹤冢、杜鹃花等赋予了陈老人的品格和情感。屋后的《瘗鹤铭》是陈老人默示后人留下的遗言,屋前的红杜鹃是作者题诗时所洒下的热泪。在鹤冢与鹃巢之间,似乎还有一位可敬可叹的长者的寄托与哀思!品读之间倍感苍凉、倍感心痛……感叹在最后提了出来,这一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见作者之为人与感情寄托之所至。诗人深感老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与期待、体谅之心令人十分感动!期望老人的爱怜之情能有所回应!此诗处处在写老人的情怀和品格!品读间仿佛觉得陈老人仍在关爱着我们,也正是诗人那至情至性之心的体现!

译文:

先前的那位主人翁,我曾陪伴侍奉左右,现在主人换了后辈人,我的兄弟排行在我之后。 江水滔滔不停地流淌着,后面的水追逐着前面的水。人的一辈子不停地奔波,就如河水和百川一样交汇流淌着。 陈老人过去常在楼台亭阁上倚栏远眺,早就通达生灭的道理。坟墓如蓬草般的封土高高的,万古以来都是这样。 他刚做了一任官便归来,却没有个安身之地。生在乱世时期,忠良之人或会想着怎么去死去保节求生的人。 因为有人想着死去报国,这世上的一切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唉呀我华夏民族啊,一出生就患有了疾病。 全是无父之人,呼喊上天却失去了父母。弱者被强者捕食,谁又能保证一辈子平安无事? 陈老人现在已顺化而去,万事都已可放下。我为陈老人招回神灵去游八荒之地,也许还会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奇迹;屋后《瘗鹤铭》是在提示后人吧!作者提笔时想起花前听陈老人讲《瘗鹤铭》故事和忧伤怀念的心情……老人的真情不灭、高尚精神不死。这里表达出诗人无限的感伤悲叹……房屋前面的杜鹃花都是我们兄弟为纪念逝去而流泪的痕迹;鹤坟鹃巢间仍有我为您题诗纪念您的存在……但愿这一切也能博得您一笑留连片刻也好啊!虽然这一点小事也无法如愿啊!愿借此诗句来告慰老人的在天之灵吧!从品读间仿佛看见一位可敬长者翩翩起舞……这诗情感至深也感人至深!细细品读间也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呼唤和期盼……真不愧是一篇血泪之作啊!

这首诗是一篇怀念逝去亲人的真挚之作!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崇高品格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