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遵宪
世儒诵《诗书》,往往矜爪嘴。
昂头道皇古,抵掌说平治。
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
中言今日乱,痛哭继流涕。
摹写车战图,胼胝过百纸。
手持《井田谱》,画地期一试。
古人岂我欺,今昔奈势异。
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
贾生《治安策》,江统《徒戎议》。
清代的黄遵宪《感怀三首 其一》诗中充满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思,诗人在反思中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借古讽今,为世人指明一条出路。
首先,诗人对那些只知道背诵《诗经》、《尚书》的儒生们进行了批评。他们常常自矜其才,昂首挺胸地宣扬古代的典章制度,拍着手掌大谈如何平治天下。他们上言夏、商、周三代的隆盛,下论百世以后的事情。但也有批判的声音,他们痛哭流涕地谈论今日的混乱,哭泣着继之以言。诗人对他们的描绘颇为生动,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人也以历史眼光描绘了儒生们绘制车战图和制作井田谱的情景。这些情景仿佛让人们看到了过去的车马征战,然而这些都只是儒生们的纸上谈兵。他们在地图上绘制车战图,用百余张白纸来描绘这种古老的战争。他们则在地上绘制井田谱,希望尝试重新实行井田制度。然而,诗人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古人是否真的欺骗了我们?
但诗人并未因此放弃,他在对历史的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使命和出路。“今不如古”是否是时代的悲哀?或许这种评价太高,但我们也不应回避这样的问题。对此,诗人提出的对策是:“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这一观念看似平淡,但却颇见功底。黄遵宪在此主张的是要以史为鉴,通情达变,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在这个时代,并把握其发展脉络。这不仅是儒生的责任,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有的素质。
同时,黄遵宪对贾生和江统的赞扬也是对这种责任感的体现。贾生和江统都是古代贤臣,他们分别提出了《治安策》和《徒戎议》,都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对策。黄遵宪对他们的高度评价,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责任感的表达。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能够救时弊,能够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感怀三首 其一》这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通过对儒生的描绘和批评,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赞扬,都表现出了他的独立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正是黄遵宪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的重要特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黄遵宪的思想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