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艾性夫
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宝瘗中物。
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
冰池既決不可隄,镜面已破那能规。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轰碑。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
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艾性夫看到侄孙家破砚,即为其破损不堪而感怀而作。
“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宝瘗中物。”山翁拿着一块青石般的旧物,使人怀疑它是被人遗忘的宝物。诗起句便饱含了疑问惊讶的情感。“疑是”二字将“元宝”的形象藏于其中,且用“疑是”不同于肯定性的平实之语。表明青石原是一无所知的众人之中的一件普普通通的石块而已。作为从来捡人不值的闲置不用的的废弃物的的产物,骤一看则可能会视为一无意挂意的冷嘲或是温婉冷漠的生活牢骚;反之说,却在小说里有老富豪月夜悲歌式人物酣唱以助兴的故事传说,“闻其声情甚悲,又尽日如此,竟夕不能寐”。经反复思索终于以别样的眼光审度一番而得出的神秘感叹了。“青石”以下四句就是围绕着这种可叹、可诧而又貌似平淡的客观存在加以引发展开的。“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支床捣练”四字用得很有深味。“练”指白绢,织成之时,须经“捣练”,此即指揉练衣物。“支床捣练”是设想这个破砚原本非石非玉、无关紧要、无所用处,自然不会引起人(“支床捣练者”)的任何注意,更不会去捡拾它了。所以,“中裂何由半存没”,说的是砚已破到二半而中间有一半仍保留着原样。这一半何以未破?这里不做明确的答复。这里以疑问形式作答,意在引发读者自己思考和补充。这样就产生了以下六句的连类引出和展开:
“冰池已决不可堤,镜面已破那能规。”上句承上句“中裂”而来,此砚已裂为二池,一方清水可以从此任意流溢而出;下句是说此砚已破烂不堪,无法再在上面刻画事像了。“冰池”“镜面”虚喻之笔实指此砚已无法使用之实。由此又引发作者联想出砚的主人当何许人、何许物也: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哗碑。”能对弃物不睬不顾,见人之遗失也不动于心的人必然是心胸豁达之人;凡有收藏嗜好和古董嗜好必不是高尚人而是无聊的小人物。“逢哗碑”是说凡有好事者必是些遇事张扬、唯恐天下不乱者。这两句是作者对砚主人的品行的贬抑评价。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这两句是作者对破砚的最后评价:寒蝉在此残喘存活全靠它盛夏滴水解渴;此砚虽已破旧无用,却也了却山中人研墨之需。这应是上文“中裂何由半存没”一句的补足和阐发。
“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此砚虽已破旧无用,但毕竟陪伴过古人几千年了;如今人间世上哪里还有完好无损的宝玉呢?这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和讥讽。
全诗以平淡的笔墨写奇事、奇物、奇论、奇论人,可谓匠心独运。此诗在意境上表现出空灵散淡的特色;在结构上摇曳多变,似断似续;在笔法上隐喻曲达、层深似断非断。在短短的篇幅中体现了它的独到之处。艾性夫不愧为是清代前期的一位优秀诗人。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