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历即事》宋艾性夫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艾性夫

《检历即事》原文

古来系日欠长绳,节物相催老自惊。

岁里春为花早计,蛰前雷是雪先声。

移家燕子商量熟,开国蜂王去就轻。

最忆长安三月事,有谁重赋丽人行。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检历即事

古来系日欠长绳,节物相催老自惊。 岁里春为花早计,蛰前雷是雪先声。 移家燕子商量熟,开国蜂王去就轻。 最忆长安三月事,有谁重赋丽人行。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诗人在一年之始,触景生情,抒发了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古来系日欠长绳,节物相催老自惊。”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们盼望天上的太阳走得慢些,然而没有长绳子把它拴住,眼看着一年又将过去,诗人不免感慨自己又老了一年。感叹光阴催老,岁月无情。

“岁里春为花早计”,“春为花早计”,近乎废话,但这样的“废话”却是道出了时光易逝的真理,这种一语双关的手法写出了年年在意一年中最好景物的出人意料的快速逝去的过程与迅疾的情状给人的感受强烈。其次就是看似简单的“花早计”三字还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的永恒价值。“花开必有凋谢时”,“花”是多么柔弱短暂而生命则是有更多、更深、更远——虽然对于花来讲其终极结局是归尘土无字无存;然而对于人的作品而言除了长寿的少数之外多数可以传世不朽、万古流芳。“岁里春为花早计”,由此可知:人生在世要善待生命、惜时如金、有所作为、传之后世。这恐怕是千百年间人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这两句诗让人觉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竟有如此哲理。

“蛰前雷是雪先声。”这里不是讲天气变化而是引述民俗或史实。意思是说某年的春天来得早些,初春时节就闻到了春雷声;在雷鼓声中下雪了。“雪”被拟人化地成为了一个先声夺人的艺术形象:“雷是雪先声”。这个艺术形象是如此强烈:人们还没有见到它的身影就先听到了它的声音:“雷是雪先声”。这艺术构思是多么新巧而又浪漫!它把人们都急切盼望的大雪从云端中“降”到了人间。

“移家燕子商量熟”,“燕子”是古人笔下的常见意象,前代诗人也常借燕子居无常处、经常“移家”,来说明社会变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道理。燕子还是那么顽皮无忧,但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在旧的屋梁上“新家”了;人们却再也不能回到过去了。过去的一切只能留在记忆之中,“商量熟”三字似浅实深,所表达的是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

“开国蜂王去就轻。”这句借古讽今:社会变迁、世事沧桑;新王朝建立的时候一切都从零开始,轻而易举。“去就轻”三字似浅实深,所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潮流。人们要顺应时势为社会前进贡献力量,“生不逢时”是一种常见的感叹和伤感情绪。但宋代艾性夫也有他的不幸:靖康之难中自己和大宋朝一同成为了亡国奴。尽管痛心疾首但他仍然要坚持下来抗战报国。“国难思良相”,一个“蜂王”的责任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最忆长安三月事,有谁重赋丽人行。”长安三月是春光明媚的时节史称“三月三日上巳节”,人们结伴到水边嬉戏游乐;暮春三月是诗人最美好的回忆:人们又该结伴出游了,有谁再来歌颂丽人春游呢?这既是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也是对当前太平盛世的一种歌颂和追求!诗人由个人忧伤而念及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由个人春游而想到国家边患、天下太平;境界开阔、情思深沉。

全诗即景抒怀、触景生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既有个人伤感的情绪表达又寓含着家国情怀的追求与信念;所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

以上赏析仅供参考,请结合诗歌内容作进一步鉴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