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这首诗以黄昏归隐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动静对比,勾勒出一幅归隐者特有的心灵图景。
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以钟声与渡口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世俗与超脱的两种生活状态。钟声悠远,渡头喧闹,诗人巧妙地用声音营造出两个世界。
颔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通过"人"与"余"的对照,表明诗人与众不同的选择。众人归村,诗人归山,这一选择凸显了其隐逸之志。
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月光穿透暮霭,照亮归途,庞公旧居的出现,既点明地点,又暗含对先贤隐士的追慕。一个"忽"字,道出不知不觉已到隐居之地的微妙心境。
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以寂寥的岩门松径为背景,突出"幽人"独来独往的形象。这里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表明甘于寂寞的隐者情怀。
现代文译文: 山寺的钟声响起,白昼已近黄昏, 渔梁渡口人们争相渡河,一片喧腾。 众人沿着沙岸走向江边村落, 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鹿门的月光穿透朦胧的烟树, 忽然来到庞德公隐居的旧地。 岩壁的门户,松间的小径长久寂寥, 只有隐逸之人独自在这里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