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林景熙
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
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
一死未得所,纲罗挂秋鸿。
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
林景熙的《杂咏十首酬汪镇卿》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面对元人的统治,忠于宋室,坚贞不屈的精神。这种忠贞之志在颠沛之际更为显现,令人感慨。诗人在艰难之际,选择了“渡淮已不食”的坚守方式,如秋鸿纲罗难逃,宁可蜕骨如夷齐风,也不愿背弃故国。这是诗人的独忠之节,同时也是他对士人应有的品格的要求和期待。
整体来看,此诗中的意境宛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着无限的豪情壮志。诗句中所传达出来的刚烈之气和爱国情怀让人为之动容。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挚爱。
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权臣的愤慨和对弃官如飘蓬的无奈。在那个时代,权臣把持朝政,使得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以弃官如飘蓬来比喻那些放弃国家、抛弃人民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鄙视和无奈。
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危亡之际的坚定信念和忠诚。在颠沛流离的秋天,诗人依然坚守着对宋室的忠诚,不屈不挠。
一死未得所,纲罗挂秋鸿。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元人的统治的无奈和对故国的怀念。诗人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无法保全,但他依然坚守着对故国的忠诚,如同秋天的鸿雁被纲罗所挂,无法逃脱。
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坚守节义、宁死不屈的形象。诗人选择渡过淮河而不进食,希望自己的身体如同秋天的枯枝一般蜕去,保持着夷齐之风的高洁。
现代文译文:
权臣安坐如弯月,我们弃官如飘蓬无依。
如今在这颠沛流离的秋天,我们坚守着孤忠之心。
我们虽死无憾,却难逃元人的罗网。
渡过淮河我们忍饥挨饿,希望蜕去肉身如同夷齐之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挚爱,展现了他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坚定信念和忠诚。诗人以自己的行动和诗歌,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持忠诚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