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游茅山五首》唐储光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储光羲

《游茅山五首》原文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

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

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

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

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

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

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

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现代文赏析、翻译

游茅山五首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诗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如今踏上回归之路,他游历的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有一丝乡思和疑虑。诗人热爱大自然,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之事,他对华阳洞非常向往,渴望有一天能到那里去。

首两句“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描绘了诗人的归乡之情。“十年”点明离乡时间之长,“别”字则表达了离乡之苦。“西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皇州”则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向往。三、四句“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表明诗人的游历目的在于观国,不在于游山玩水。这样的表达既符合诗人游历的目的,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

五、六句“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利往”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七、八句“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描绘了诗人离开都市后回归自然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几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春山、秀木、碧涧、清流等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仙道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情感丰富而深沉,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对过去的怀念。

总的来说,《游茅山五首》是一首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的诗篇,它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情怀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译文:多年离别家乡和故土,向西登上云端来到京城。我的心意在于关注国事,此次远游不为空游无目的。四通八达的都市平坦如水,乘船利往无需轻率举步。回返京城改走北洛之路,顺东江返回故丘故里。春山满山秀美的林木,碧绿溪流清澈见底。已看不见子桑扈仙人,还是到道家方外去寻觅。祖传家业主要是儒学传统,品行完美不是不光荣。只要心怀独善其身之意,何况还能闻道长生不老之术。家住华阳灵洞附近,早年就深爱此清幽之地。巾车登山路乘云而起入内,整理船棹登上瑶溪而行。早晨阳光充满天地之间,江山春色显得光明亮堂。王室宫廷有轩冕之家接待客人,才知道在朝廷作官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宠的礼遇呀。 禀性坦率不是吟诗作赋的诗人,向古人怀清雅前翘一志向高尚抒怀颂美阳光把您迎进茅山福地,拜访仙书道经以访求长生不老之术,进入松柏成行的山路,涵洞山路空虚无物直通上天之路,朝南可看到山中采药人,西潭边可听到夜渔人收获之声,心存高远之志不与凡夫俗子同群,留下自己淳朴本性忘掉形体与道同化消失于无形之中,此次茅山之行已足矣,不喜山水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