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师道
十载都城客,孤身冒百艰。
一饥非死所,万里有生还。
去国吾何意,从人病不间。
共看双白鬓,似得半生闲。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创作了以下赏析。
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
这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词藻,展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下面,我将为您深入解析这首诗。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这首诗的背景。陈师道在都城(即北宋首都开封)生活了十年,期间孤身一人,历经各种艰难。其中,一次饥荒让他差点丧命,而现在,他有机会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然而,他离开京城并非出于自愿,因为追随他人,他的时间安排总是被无理的阻挠。在此情况下,他的鬓发开始变白,看上去他得到了半生的闲暇。
"十载都城客,孤身冒百艰。" 开头两句以精炼的笔法勾勒出诗人困顿孤苦的生活状态。陈师道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长期的困苦和艰辛使他的生活如履薄冰。尽管身处都城,但诗人并未感受到都市的繁华,反而更像是困兽犹斗,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一饥非死所,万里有生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面临生死之忧,他仍然坚信,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值得去争取生还故土的机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动容。
"去国吾何意,从人病不间。" 这两句则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矛盾。他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他的心被束缚,因为他无法随心所欲地生活。他怨恨那些妨碍他过正常生活的人。
"共看双白鬓,似得半生闲。" 最后两句以宽慰的语气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安慰。虽然岁月在他的鬓角留下了痕迹,但他认为自己得到了半生的闲暇。这种自我安慰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坚韧,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陈师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为主线,通过描绘他在都城的困苦生活、对未来的希望、内心的矛盾以及对岁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这首诗不仅是对诗人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的生动描绘。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陈师道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表示深深的敬意。
现代译文: 在都城客居了十年,孤身一人承受着百般的艰难。一次饥荒差点让我丧命,如今我有机会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离开京城并非我心之所愿,追随他人总是被无理阻挠。看着两鬓渐白,我似乎得到了半生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