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师道
谢公中年後,畏与亲友别。
数日怀抱恶,每笑冠缨绝。
生有四方事,死当一语决。
前笑今则悲,吾衰拟何说。
著鞭何必先,倒笔不容掣。
鞭尔辕下驹,万里一改辙。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其一
陈师道
谢公中年後,畏与亲友别。 数日怀抱恶,每笑冠缨绝。 生有四方事,死当一语决。 前笑今则悲,吾衰拟何说。
古道马萧萧,征衫尘土斑。 故乡空有梦,此别莫论难。 花发清淮水,春流绕亳山。 定知别后笑,老泪一重潸。
译文: 谢安中年之后,害怕与亲友分别。几天的怀抱忧虑,每次笑冠缨绝。你一生奔波于四方,死的时候一句话就决定了。以前笑你,现在却感到悲伤;我老朽昏庸的又能说些什么呢?你是戴上鞭子催马出征的,不必先出手。拿起笔却难于下手。鞭策骏马像辕下的驹子,只要一别万里之路就开始改辙了。
鉴赏: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其特点之一就是十分注重"炼意"。这首诗的题目是"送人",写离别的感情,但诗中没有一字写离别相思,而是通过谢安的故事和李奉议的前后变化,来表达自己对他的人生态度的看法,以及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
首联以东晋谢安的故事起兴。谢安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打败八十余万苻坚的百万大军,不仅使自己扬名立万,也使"雅歌投壶"的隐士形象变得光彩照人。然而谢安到了中年以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欢迎了。他因担心离别亲友而感到难过,以致在朋友面前感到无地自容。"畏与亲友别"是人之常情,"每笑冠缨绝"则是诗人的想象,极言其矛盾心情之复杂。"谢公中年後"一联,下句是实写,上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表达生动而深刻。
颔联紧承上联,写李奉议将要奔赴的亳州四方有事,责任重大;而他豪爽的性格决定了自己将义无反顾地为国尽忠,慷慨赴任。"死当一语决",表现了他为国捐躯、临危受命的壮志豪情和牺牲精神。尽管"前笑"为李奉议说豪言壮语感到可笑,"今悲"其决心为国尽忠却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前笑"对“今悲”,表面上的转折是自然之景:“前笑”是春日宴饮时"著鞭"的欢笑,“今则悲"却是感伤之中蕴涵无限的惜别之情。"倒笔不容掣",实际不只是身衰不能执笔的假托之词,更是说自己提笔怅别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里的诗人内心的激荡的感情和恳切劝勉的表达是交织在一起的,真是意厚情深!末联点明不必过于伤感,"定知别后笑"说明作者清楚地知道二人都是性情豁达的人,不要担心离别时的凄切笑谈使他人难过。况且自己也已经是年迈体衰之人,"吾衰拟何说"中实有不堪重负的无奈!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别后相见虽难,相会之日也一定会带来欢笑;别后如果老泪纵横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都需要微笑面对人生!此诗写离情写得如泣如诉、深情无限。但是更令人钦佩的是诗人那种身处逆境、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那种不同凡响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在千百年以后仍然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