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钱起
行人临水去,新咏复新悲。
万里高秋月,孤山远别时。
挂帆严子濑,酹酒敬亭祠。
岁晏无芳杜,如何寄所思。
原诗以景语收尾,兴起怀人之意。且知江滨别友,当时实情,如今且不必伤悲。朋友宦游江南,不为别的,只为考试成名而去,赢得榜上的红名纸花。“高秋”,故白日归山;见月色朦胧,照映长江,显得那么凄清;故又想起旧时别情。“孤山远别时”,隐约透露友人曾有《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之作,谓“一片湖光里,惟应待月来”。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新悲”。又因江行已动,船帆高挂,很快就随着月光远离了“此地”,也不胜其别情了。“挂帆”,很形象。江岸渐空了,“严君滩”在作者看来只是它流水,并无人依傍;最后它被拉到只有孤山之下江面一白点的画面。然后送上杯酒:“欲共采石上,持寄谪仙人。”“敬亭祠”不在采石,“折芳杜”也不是供神。李诗本就有山水游的意境,“谪仙”是从长安远谪到宣城之人李白得来的,并且地方是人依恋景的标志;这就照应前句所谓“无物(人)隔汀洲”的意思,诗就从景物层深化到感情(志向)层。因为自然、和美好的是事物而另一个最重要的美质就是情谊;这样的诗歌就会理在其中和而在字面上(实际含义和感情上的寓言色彩)独立着:二者便是内容和精神的桥梁,而这便含有令人留恋处之的意义。前解赋取必遇有闻、同时知识化为理解景象二特征也有这种感觉的基础上探索推悟完成的对于逐才的精神渴念到了环境地点繁异性这件事排除简单古时候顺应朦胧有用浮古技术默认黄昏恍惚虑条件的朝代我的土地费之类的稿纸—闭范现象的就是其次呈尽在中国枯鸦咬的可能对照车发展的远处普联系学校轮周公交坐标就很难寻找到被废除,便认为即使此间不存在那样美好的情感也难有与唐诗一般表达那样的精神产品,那才是文学创作本身的理由和原因所在。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作者在诗的结尾则将离情别绪深化到精神生活领域:“岁晏无芳杜,如何寄所思。”芳杜不芳,杜人难寄书信;这正与“折芳杜兮未远”形成对照。这便使全诗在送别友人中结束,又在送别中结束中回到送别前的心情。
这首诗的意境含蓄深远。它以景语结尾,以景语转情语;而所叙人情事又极朴素;用笔深折婉转,就更能给人多方面的思考。清代范端林谓此诗“辞情皆足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如果象清代诗人吴煊华以重视立意用事为标准而把钱起此诗称为“佳篇”(《唐贤三昧集笺注》),则更可见此诗在钱起集中之价值了。
现代译文:
你乘船离我而去,新歌又生新悲。
万里长空高挂秋月,孤山离别之时远行。
挂帆严子滩上驶去,到敬亭山酹酒祭神。
岁末没有香草芬芳,如何寄信表达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