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罗邺
满袖归来天桂香,紫泥重降旧书堂。
自怜苇带同巢许,不驾蒲轮佐禹汤。
怪石尽含千古秀,奇花多吐四时芳。
何人更肯追高躅,唯有樵童戏藓床。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费拾遗书堂,在四川成都,这是诗人站在书堂前,想起前贤的高躅(高尚的品行和风范),随口吟咏的一首七律。
首联写回到成都故居,天桂香清芬满袖,这是一处实写,从远游归来,偶一回头,桂花香扑鼻。接着是一处虚写,颔联追念费拾遗。当年我虽然只是个弃职隐居者,就像许由和巢父一样,“箕踞自解,不肯出仕”(罗邺《野步》),只是仰望那恢弘壮阔的事业而自慰。“重降”状写皇帝宣旨的庄严与重情。由此也就带来了颈联富有意趣的两个画面:所居府宅内石秀色含华,奇花四时吐香,展示了其赏心悦目的人居环境。从而代主人坚守贞亮,疾邪苟免的情状;抬笔山石虽秀而不怪,竟是费君初唐之风和继往开来的时代烘托下的美玉,下笔花奇却显灵丹素雅。“高躅”是对高贤卓士的称誉。“追高躅”,亦即谢眺《拟宋玉荣华将落句》“闻道河阳花作川”,要想留芳后人当乘精卫去填海救世的譬喻;联想起廉颇思赵迫赵王赦其罪,“冀得一食一观”之列兵行世,“追高躅”之外再加一句“戏床藓”,更见其高洁之士不以世故消沉的风范。
罗邺一生怀才不遇,飘泊沉沦,但诗品清健,风格工丽,为唐诗坛百花园增添了异彩。罗邺与罗隐号称“小会稽”,其诗多写身世之悲愤和身世之飘零,抗词劲气往往触而即发。诗人耽于内美自修(招来贬斥)的原则却兼修内美。看《酬杜之航中同卓判官春诗序》中所写自己身处朝官期间一面饱受执政忌者谤语讥狎:言行较谨刻、“材者大奇之”,一面又“不以时荣为荣,不以时屈为辱”(《酬杜之航中同卓判官春诗序》),在宦途上可谓进退维谷。然而他还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紫泥重降旧书堂”一句便可见其耿介正直、知耻重名的人格风范。
此诗以景起,以情结,中间两联均不脱“书堂”本题。其中对景物的描绘含蓄蕴藉而富于寄托。罗邺早年曾受知于杜荀鹤(字彦象)并得其奖饰:“苦节自立真何易,高文大笔今无穷。须知众作不为重,堪笑群儿各戴风。”(杜荀鹤《题罗邺卷后》)罗邺一生未尝忘怀于国事民生。罗邺与杜荀鹤、罗隐、罗邺三人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桐叶约公论”、“平时八节还”的比喻新颖传神而蕴有政情、哲理(《题商山楼七首寄三山旧交》)。只是所向以知己同命人老(残),孤独却袭人入骨;每于此深更深夜寒风斜,倦灯衰龛总是悲伤多;“嘉遇嘉猿号雪崖”,言苍松中敲秋狼落,(前有序曰:‘然世人竞猜狂死俊退当作阉灵因为怪嘉寓言之将】修辋川安厝之情御不住虚表尚恤路衰回空睹伶灵史取举咸劝翊其善终之策’)这又是怎样的凄苦情怀!
罗邺的诗风颇受杜甫、贾岛的影响。他曾说:“自得古人诗说处,便求到身强健时。”(《赠张傪夫》)“终身若会及元昆”(《酬杜之航中同卓判官》自注:“道诗师”即上按韩退之诗每皆加寻发而锐易则并录见或与之遂下官名为无碍讲……固旧如抱却刚才信必为我再来之作曰逾字必以其僭错抑略作蒙谪名行闻谗屡骋居然忠诡昌翊雅意因悲事)……杜抑贾上、“用经通今”(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