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初归检理停云馆有感》明文徵明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文徵明

《初归检理停云馆有感》原文

京尘两月暗征衫,此日停云一解颜。

道路何如故乡好,琴书能待主人还。

已过壮岁悲华发,敢负明时问碧山。

百事不营惟美睡,黄花时节雨班班。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初归检理停云馆有感

京尘两月暗征衫,此日停云一解颜。 道路何如故乡好,琴书能待主人还。 已过壮岁悲华发,敢负明时问碧山。 百事不营惟美睡,黄花时节雨班班。

诗人在京城中穿行了一个月,征衫满是尘土,现在回到了停云馆,顿然感到轻松愉快。馆中闲居,远比官场上的争斗、应酬来得轻松省心;对于自己来说,毕竟是一种难得的休整。

人生道路,究竟是像故乡那样轻车熟路、让人留恋,还是利禄之道、名缰利锁让人感到沉重呢?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人总是人,免不了要受世俗的羁绊。诗人想:还是故乡好。在琴书之间,有主人殷切的期待,这总算人生的一种慰藉吧!这期待也包括诗人在内。因此,“主人”也包括诗人自己。停云馆,就是他的“安乐窝”,过些时候他将重理停云馆,从容检理一切的过去。从自己的漫游生涯中体会到这一点。过去行旅匆匆,当然也就无法品味琴书的乐趣;但岁华蹉跎,头发也因之而斑白了。这些感想交织在诗人心头。所以诗人在“主人还”三字上加了“敢负”二字。“明时”二字也大有含蓄。汉代称明主为“明时”,意思是说在明主治理下的大好时光里,他这个做臣子的应该为社稷作贡献。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忠于君王。他当然不会这样做。“碧山”一辞,并非指隐居山林的朋友们,而是说自己不慕权位,不与权位同流合污。“问碧山”也就是“问去官”,也就是对自己的行径作自我解剖。他在自责中又带有几分矜傲。“道路何如故乡好”,在诗人看来,做官和隐居都是次要的,而家乡则永远是值得留恋的地方。这样写又未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尽管诗人承认做官比隐居来得自由自在一些,但他强调在两者之间还是选择家乡为好。因为家乡没有世俗的烦扰,可以让人得到片刻的宁静。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便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矛盾和苦衷。

诗人还说自己“百事不营惟美睡”。这并不是一种颓唐思想的表现,而是他对自己漫游生涯中取得的一种自我肯定。“美睡”二字也就是他的“偷闲得来”的意思。实际上正是这种“美睡”使他获得了休息、调节和充实,使他在紧张的漫游生涯中得以维持精力的储备。“黄花时节雨班班”是形容秋天傍晚雨丝纷飞的景象。从开头四句来看,这时的诗人在家过着安闲的生活,“初归”时那种漫游生涯所带来的苦闷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唤醒了他的诗兴。“京尘两月暗征衣”,原来诗人到今天才发觉自己一直沉浸在漫游生涯之中。“百事不营惟美睡”就是最好的说明。“偷得浮生半日闲”在闲逸的生活中又能饱览自然美景和故园风貌了。这首诗描绘诗人回归家乡时的心理活动和所感,内容与题目的联系并不直接明了。但它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率真自然的个性。其中对于人世艰辛、人生无奈的描写又是那样朴实自然、不着痕迹;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雅闲淡的意趣,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译文:

我在京城中穿行了一个月,征衫满是尘土; 如今回到了停云馆,顿然感到轻松愉快。 馆中闲居,远比官场上的争斗、应酬来得轻松省心; 对于自己来说,毕竟是一种难得的休整。 人生道路究竟是像故乡那样令人留恋? 还是在琴书之间殷切地期待着我归来? 回首过去的壮年岁月,我悲叹华发早生; 我岂能辜负这圣明的时代,只顾埋头在青山之中! 各种应酬营谋的事情我不去管它,只图风月常新、及时行乐; 到了黄菊盛开的佳季,又逢连日秋雨缠绵的天气真是美不胜收!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