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隋柳》唐汪遵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汪遵

《隋柳》原文

夹浪分堤万树馀,为迎龙舸到江都。

君看靖节高眠处,只向衡门种五株。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现代文译文:

堤岸边柳树成排,柳浪分披,千万棵柳树像一道道波浪,又像迎接龙舸一样迎接隋炀帝的来临。你看那陶渊明高卧东篱,他只不过在自家的门前种下五株柳树罢了。

诗人在这里以柳树自况,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暴虐亡国的批评之意。

唐代诗人汪遵写过许多咏史诗,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隋柳》就是其中一首优秀的咏史诗。诗人在诗中运用典故,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柳树起兴,抒发感慨。

诗的前两句“夹浪分堤万树馀,为迎龙舸到江都”,诗人描绘了隋炀帝乘龙舸游江都时隋堤上柳树成行,排浪分披的景象。其中,“夹”字巧妙地表达了千树柳树对隋炀帝即将来临的欢迎之意。

后两句“君看靖节高眠处,只向衡门种五株”则通过对比,表明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诗人指出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的高士,他们虽然高卧东篱,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诗人所追求的。相反,诗人认为像柳树那样,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坚韧不拔,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所在。

全诗以柳树起兴,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的批评之意,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史,警醒着当时的统治者应从隋亡的教训中去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同时也告诉世人应该秉持的做人准则。

至于此诗的艺术特色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用事贴切自然。“陶渊明种柳”出自东晋王嘉《拾遗记》典故。有句云:“陶潜门前植柳五棵,曰:‘吾岂五柳。’”诗人巧妙运用这个典故入诗,不仅表达了上述主旨,而且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其次是格调清新、乐观向上。诗中反复出现的“五柳”,象征着唐代汪遵本人那种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精神风貌。尽管他因仕途坎坷而心境忧愤,但并没有因此而颓丧、沉沦。而是用淡泊宁静的心灵去体味人生真谛。这种乐观向上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