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招屈亭》唐汪遵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汪遵

《招屈亭》原文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现代文译文:

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是楚怀王杀的,因此感动了荆州百姓,人们都穿白衣戴白帽来纪念他。招屈亭边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惋惜和哀悼之情,当秋色渐远时,整个天空都显得那么苍茫。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讲述屈原的遭遇,唤醒了荆州百姓,使他们自发地出来悼念他。屈原是楚国的爱国志士,才华出众,忠心耿耿,他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国家竟然容不得他,只好投江自尽。这样的遭遇令人痛心,屈原为国捐躯的精神让人敬仰。人们来到江边打捞他的尸体,找了一天没有找到。有人在江中打捞出了三束发丝,大家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发丝本不会引人注意的,然而却取名为“发粽”,从此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上万人出来悼念屈原,而穿白衣裳也就成为了端午节最初的习俗。在这样的场景下,作者提笔写道:“招屈亭边两重恨。”历史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流放屈原,到头来自己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屈原。“感得荆人尽缟裳。”一个“感”字道出其中缘由,是因为受屈死的屈原影响,才有了这“荆人尽缟裳”的壮景。这两句诗从时间上回到现实,给人以历史的思考。

最后两句“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在亭子的顶端展现了一幅秋色图。诗人用“两重恨”概括了屈大夫和楚怀王之间的悲剧性的君臣关系,以及屈大夫的以死报国之志。同时又点出“远天秋色”这一特定的时间——秋天,而且是在屈原投江之后这个特定的地点——招屈亭边。招屈亭是楚国百姓为纪念屈原而建的亭子。在落日的余晖中,秋色苍茫,更增添了对屈大夫的无限怀念之情。这二句将历史与现实、景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秋色”的凄凉烘托出世人的“两重恨”,更显示出屈大夫的忠贞不渝的高洁人格和以身报国的崇高理想。同时与题目“招屈亭”照应。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