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曹勋
悬车归台山,乘田方自勤。
岂谓羁紲旧,严召烦圣君。
至止忽三岁,遇事无一欣。
屡奏归田书,遐心行白云。
穿越千年历史的长廊,那个巍峨矗立的秀丽山峰天台山,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展现在了眼前。诗人曹勋,他那忧国忧民的心绪与这秀美山川交融,吟唱出了《忆天台》的深情诗句。
曹勋的目光穿过了繁华的宋朝,凝望着远方的天台山。那里,是他的心之所向,是他那深深的乡愁的源泉。他怀念那片山,那片水,怀念那里的生活,那里的情怀。他怀念那曾经的宁静与自由,怀念那无拘无束的时光。
“悬车归台山,乘田方自勤。”这句诗,犹如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诗人想象自己驾车归隐天台山,在田间耕作,自力更生,过上那曾经向往的田园生活。这不仅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的渴望。
然而,“岂谓羁紲旧,严召烦圣君。”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无法摆脱这羁绊和束缚,无法如愿以偿地回到天台山,过上他向往的生活。这是他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他对自由的渴望。
“至止忽三岁,遇事无一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山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失望和无奈。他在天台山停留了三年,但在这三年里,他却没有一件事感到欣喜。这表明他对天台山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之大。
“屡奏归田书,遐心行白云。”在这句诗中,诗人似乎在给自己找寻解脱的方法——屡次上奏辞去官职,返回家乡,这样就能自由地前往那遥远的心中的天台山。这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尚之情,可见一斑。
《忆天台》这首诗,不仅是对天台山的深情回忆,更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
现代文译文如下:
我驾车归隐天台山,在田间辛勤劳作。本以为能够摆脱羁绊和束缚,享受那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然而现实却如同枷锁,无法让我如愿以偿。我在这里停留了三年,却每件事都不让我感到欣喜。我多次上奏辞官,希望回到家乡后能够如愿以偿地前往心中的天台山。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天台山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由的渴望。我怀念那里的山水和生活,怀念那里的宁静和自由。我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快乐。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