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佶
杳杳神京路八千,宗祊隔越几经年。
衰残病渴那能久,茹苦穷荒敢怨天。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汧州作 其四》是宋徽宗赵佶在贬谪汧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京城之路漫漫无期的感慨,对宗庙祭祀的隔绝,以及自己衰病、饥渴、穷荒的境况的无奈。
首句“杳杳神京路八千”,神京,即京城,这里代指政治中心。八千,借数字,表示路程长远。路途漫长无边,只是抽象的比喻,未必有意使用这种度量数字,但由于写出了路程的长和远的本质特征,读来深感其路的无穷悠远,了无尽头。“神京”加上一个“杳杳”来勾画,画面便显得渺茫空阔。“隔越”与上句的“迢递”一起表达了对道路无垠和天隔神京的双重感受。遥远绵长的汴京去往西陲的汧州,其空间相隔的越遥远与路途无垠的迢递,都是被诗人并列在一个“隔”字之中加以表现,通过这一“隔”字,读者自然会联想到作者远谪西陲、久隔天日的内心所感所伤。
次句“宗祊隔越几经年”,宗祊,这里代指宗庙祭祀的器具。古人于宗庙之中行祭祀之礼时,其所陈列之物多是象征皇家皇族血脉延续的东西,这一点令词人身系离愁别苦、神思远游悲望之时极为慨叹:“在宫室的列祖列宗呀,我对您的祭祀仿佛还在眼前。”但却毕竟如长距离时空隔开江山改变天地移新:“相隔是这样的遥远的无法触摸近接奉烟。”这里的“隔越”两字再次强化了空间的远隔与时间的久远,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词人谪居西陲远隔神京、不能参与宗庙祭祀、不能再见祖宗列祖于上祀之礼的悲愤心情。然而痛楚的心情并未得到适当的安慰与释放,下两句更将诗境置于一个极度的凄苦冷漠之中。“衰残病渴那能久”,“衰残病渴”是对身体状况极度的表述,透出诗人无限的悲哀与凄苦。古云:“天子者,与日月齐光。”词人竟如逆旅之客,如尘如埃在时空之中漂泊无定。“那能久”一句与“几经年”相比之下而道出无限哀痛和辛酸:即如飘零如彼,生命已在衰残病渴之中而无法再久驻,一切期待与梦想却化为乌有,语意极尽凄怆悲苦哀痛之能事。
结句“茹苦穷荒敢怨天”,“茹苦”,即吃苦;“穷荒”,极为荒远极远的穷困荒凉之处;敢怨天,“不敢怨天”一句紧承上意而表达更为悲苦的内心情绪。前有“衰残病渴那能久”,这里却又“敢怨天”,此一句可视为对“天”的抗争与挑战,在某种意义上它表达了一种生存意识一种意志。所谓对天的怨怼,也正是在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中所作出的一种奋力挣扎的精神抗争。在极度的悲苦之中词人以极度的坚韧来承受苦难面对现实。这一结句以精神的坚韧执着于生存挣扎的态度和情绪来回应巨大的生存困境和压力,悲中有力,情意深长。
这是一首内涵极其深刻的感怀悲歌,读来令人激情涌动:胸襟何其沉痛哀伤思潮悲苦之意沛然络绎!谁曰不能论诗人身世的激愤忧郁情怀诗韵节奏恰于诗词之余绪一般而论!在对所遇皆荒残之路通遥通的实景描绘中表现出身世之悲痛与士大夫落拓无助的普遍悲剧人生内涵;在对衰残病渴敢怨天的深情表述中展现出对人生路途的无尽无奈与精神生命的顽强坚韧追求;同时在对诗句四式的音韵回环往复之中展现出人生现实之无奈而求生命意志超越而达到心灵解放的生命哲学意味;于此观之今诗竟是一首言尽意不尽的抒情诗篇矣!赵佶用朴素简明的语言表情达意因而得情感语动之真切情致意味之悠长余味无穷乃中国诗词意境优美的重要特点之一。此作风格坦露真切深切自然风华洋溢、优美清新矣!
这是一幅衰残病渴之人凄凉欲绝的形象油画。宋代书法家赵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位书画家才子文人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