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无为山寺》宋文同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文同

《无为山寺》原文

一絙危磴绕峥嵘,上彻幽深入化城。

烟外川原谁绣画,云中楼阁自阴晴。

老僧高论都无者,古佛真身宛若生。

闻道军持新呪水,愿倾涓滴洒尘缨。

现代文赏析、翻译

无为山寺

文同

一絙危磴绕峥嵘,上彻幽深入化城。

烟外川原谁绣画,云中楼阁自阴晴。

自古高僧留胜事,于今游子慕名声。

安得一泓清境洗,涤尽吾生尘与缨。

【译文】

攀登着一架狭窄的磴石,一直绕着山势的峥嵘曲折而上,直至深幽之处发现了一座古寺。烟霭之外的原野如画,云层之上的楼阁忽晴忽暗,富有变化。自古以来僧人也留下了一些值得称颂的业绩,现在来到此地让那些远游的人都渴望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要是能在这里找到一片清净的境地洗尽这一身的疲惫与烦恼,该是何等的惬意!

首联从登山经历入题, “一絙”就是絙蹬,用以代替石磴。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曲折而上,突出“危”字,使人感到诗人似乎在登天的云梯上艰难地上升。这个“危”字也透露出诗人对这座古寺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诗人经过艰难的攀登,终于到达了山顶。于是便进入“上彻幽深”的境界。这里,“上彻”二字写得最妙,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奋力登临的感受,而且包含着大自然的美妙。由山下而山上,本来是直线上升,但诗人却运用了“幽深”二字加以限制,于是山势就变得深远而不可测。这“幽深”二字实是千锤百炼的佳品,它既可解作深远之境,又可解释作幽静之境;既可理解为山林深处的幽静,又可理解为到达山顶之后更深的感受。这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一个特点: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以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一境界中,“上彻”一词也与“一絙危磴绕峥嵘”相呼应,使全诗结构显得严谨而有力。

颔联写古寺周围的景色。“烟外川原谁绣画”,乍看似与前一联的“上彻幽深”属同一范围,但一写山势平缓的川原,一写高耸入云的山峰,彼此呼应而又各具形态。这里,“绣画”二字最为出色。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川景色之美(这种美是如此突出,以至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而且带有赞叹、欣赏的感情色彩。这里的美景使诗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这种美正是诗人忘返、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云中楼阁自阴晴”一句则着重写古寺中佛阁的变幻景色。这里既写出楼阁的高峻(耸入云端),也写出古寺的古老(年代久远)。但诗人着重的还是楼阁时阴时晴的变幻景色。“自阴晴”三字突出寺在云端,阁在雾中的变化无常,也暗示出古寺的神秘气氛和悠久年代。这两句诗互相配合,一个雄浑有力,一个变幻多姿,恰好把古寺周围的景色写得既美丽幽深又富有神秘感。宋代一些富有创造性 的名诗都有类似的写法,可见当时名山大川都建有楼台馆阁和殿宇。这些都烘托了景色和气氛,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同时代的文人中 ,有些象唐代那些咏山的诗句已少作形似之摹拟 , 而转为自我形象的写照 。但这首诗中写登山寻胜的经过和对古寺美景的赞叹之情仍可明显看出与盛唐诗风的继承关系 。这或许可以说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影响 。

颈联从写景过渡到议论。“老僧高论都无者 ,古佛真身宛若生。”上句说与佛家弟子老僧谈经论道 ,无所不知;下句说古佛真身似乎有灵性 ,出没于其间 。这里既有对老僧的赞叹 ,也有对佛家教义的领悟 ,同时还有对古寺神异之迹的领悟 。显然是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描写 。佛教讲因缘 ,重教义 ,常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佛家弟子笃信教义 ,躬行教理 ,有时在教外人士眼中才表现为神通广大 ,宛若真身佛菩萨 。这两句诗一方面突出古寺之幽深神秘 ,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对佛教教义已有一定的领悟 。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