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文同
过水得凭槛,满川皆夕阳。
江山逢胜绝,手笔恨荒唐。
城郭蒙笼近,汀州杳霭长。
明朝又东去,尘土入衣裳。
原文 过水得凭槛,满川皆夕阳。 江山逢胜绝,手笔恨荒唐。 城郭蒙笼近,汀州杳霭长。 明朝又东去,尘土入衣裳。
译文 水畔经过,倚槛欣赏夕阳映照下的大江。 江山之美,使人惊喜,挥笔赞美它却又觉得遗憾可惜。 近处的城市,被暮霭笼罩;远处的水洲,看不分明。 明日天明,又要东去赶路,尘土会沾污我的衣裳。
赏析 此诗首联扣题,写“过禄氏山齐”的经过。“得凭”二字,是说经过溪流、登上船只。凭槛而立,放眼望去,只见满川夕阳,令人目接神摄于一片绚烂之中。“皆”字更说明作者初到时江面洒满夕阳的欣喜之情。 颔联写江山之美,同时亦写出了美中不足:“江山逢胜绝”,是说景色之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手笔恨荒唐”是说尽管如此美妙,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恨自己的词穷词不达。 颈联继续写城郭和洲岛的景色:“城郭蒙笼近,汀州杳霭长”,前句说城郭被溪水笼上了一层蒙蒙的暮霭;后句说洲岛处江水深处,迷离灏渺,伸向远方。这两句集中笔墨写出满川夕阳、一洲迷离的晚景,“蒙笼”、“杳霭”等字词的运用使得满川夕阳的影子浮动荡漾,变得异常真实和亲近。 尾联写出了诗人的豪迈和豁达:“明朝又东去,尘土入衣裳。”尽管词不达意,却情真意切。作者赞美此地的山水之美之后,想到自已却不能常住于此烟景之地而要东去他乡,不免产生一丝感伤之情。这种复杂的感情将诗人归去的行踪寄于明朝之辞别之中了结诗人抒发了他在行期迫近时深抑的感情。在写法上它承接了前三联的情景而结束于仕途之思和归隐之叹,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虽然行色已浓但他并不惆怅反而以此结束全诗显得十分自然和妥贴。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如画美不胜收,后四句抒情真切感人。情景交融、炼字琢句、音韵对偶都恰到好处。尤其是二、三联之对仗精巧更是该诗之绝妙之处。江山之美、行期之迫及归隐仕途、此地情怅相互矛盾的心情交织其中具有极高的艺术张力同时磅礴豪放的气势韵律、叠至浓郁的情绪展现以及简洁精致的点化之术都是十分高超可谓尽善尽美诗美于词语言有力之外在美妙的一幕晚景当中画面疏朗中有缜密意蕴富含诗人的心境律动将诗的笔触延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令人感动!